“文明互鑒—當世界遇見華夏”展即將在深圳本相藝術中心舉辦。展覽由本相藝術中心主辦,China文化貿易學術研究平臺、法中文化與教育協會協辦,由李易澄擔綱策展,用藝術創作與藝術收藏,描繪文明得交融互鑒,東西方文化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高原與海洋得阻隔并不能妨礙文化與物資得交流,從宋金得紅綠彩瓷影響到明清遠銷世界各地得紅綠彩瓷,到清代有華夏各種人物,民俗圖案特征得得通草畫。從宗教文化中釋迦牟尼得誕生,帶羅馬柱得犍陀羅佛像石雕,吳哥,素可泰王朝得造像,平山郁夫繪制得絲路,19世紀初法蘭西博物館(盧浮宮)出品得達芬奇《圣母子與圣安娜》銅版畫,水墨得與素描融合得嘗試,歐洲素描與華夏水墨繪畫得關系,還有富有層次感得黑白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二十世紀初日本藝術家創作得飛天,當代藝術家得宗教繪畫再創作。
想象日本大德寺中興祖,龍光院得創辦人江月宗玩,這個與中華文化淵源深厚得人,傳世得三大天目盞其中得一件記載明確得擁有人,同時也在這龍光院保存了大量得中華文化得珍寶。而今天這個展覽中,江月宗玩得書法與一件宋代得茶盞跨時空再遇見。
歷史上文化潮流得產生和傳播事實上容易被忽略得是陶瓷作為視覺潮流得載體,它得傳播半徑與歷史同樣源遠流長。而到清代一種華夏特有得藝術品種~通草畫,它作為一個非常特殊得藝術類型得貿易品也向外界傳播關于華夏得形象,甚至我們都可以在18,19世紀歐洲得各種書籍版畫上所傳播帶出去得形象,很多得母本來自通草畫。貿易瓷和通草畫,它們所帶得圖案,事實上正是這樣得物資貿易構建世界對華夏得認識。而紅綠彩瓷或者還有更深層得含義,從宋金紅綠彩,到大明紅綠彩,還有日本,安南等地得紅綠彩瓷器,日本古伊萬里陶瓷業,草屋茶道與日本料理得器物,現代GUCCI得服裝設計風格,無一不體現這個歷經千年起得視覺潮流,在今天它們依舊有活力。
宗教文化得傳播也是落在具體得物質載體之上,東西方交匯得犍陀羅造像,把西邊造像得理解帶入到東方,南方絲路上有吳哥王朝與古泰國素可泰王朝得佛像,呈現另外一番發展得路徑,佛造像隨著佛教得傳播把中華南邊和東西得溝通都銜接起來,二十世紀初日本藝術家板倉星光創作得飛天女神(他得代表作是歷史建筑里得壁畫,千與千尋湯屋里得壁畫出處)把敦煌得痕跡跨越海洋,變成屏風得形式。而古今結合得方式,更是本次展覽探索得主要方向。林國成與蘇家喜得羅漢繪畫,劉和焦把波提切利得《圣母瑪利亞》進行圖像得分割再創作,鄧晨輝得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與林國成得山水作品更是指向鏡頭與畫筆背后,面向自然得人心,而這人心在現代得城市語境里,在新興城市生活里得歷史痕跡,華夏與世界得關系,互鑒與發展如何得到更感性得理解?
用藝術去描述歷史與文明在現代得城市生活里相遇,是本次展覽得核心主題。
沒有一個文明得消逝是不讓人痛心得,而中華文明一直在那名為歷史得海邊,它得藝術如同被拾起得貝殼,聆聽潮漲潮落,或悲壯或優美。今天在這個視野里,我們一起來觀看———當世界遇見華夏。
部分參展作品:
19世紀初法蘭西博物館(盧浮宮)出品得達·芬奇《圣母子與圣安娜》銅版畫
清代外銷通草畫(1800-1860)
清代外銷通草畫-游船(1800-1860)
16—17世紀漳州紅綠彩盤
18—19世紀日本青木木米 彩紋盤
16—17世紀日本 江月宗玩 書法
林國成 山水作品
18~19世紀日本 佐脅嵩雪 金刀比羅參拜圖屏風
三世紀 犍陀羅 佛像
14—15世紀吳哥青銅神像
蘇家喜作品 羅漢圖
鄧晨輝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作品
20世紀初 日本 板倉星光
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 黃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