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9月23日電 題:《陳曦:縮減終于要來了,為何美債表現與2013年完全不同?》
感謝分享 陳曦(太平洋證券固收首席分析師)
北京時間9月23日凌晨,美聯儲議息會議公布,重點包括以下信息:
一是蕞早11月宣布Taper(縮減),且觸發條件較為容易,縮減QE可能直至明年中旬結束。
二是結束減碼QE(量化寬松)之前不會加息,且加息條件更為嚴格,但點陣圖顯示2022年末第壹次加息支持率已經上升至50%。
總結起來,Taper馬上就要來,而且美聯儲加息也比之前預期要早,2022年末就可能第壹次加息。
值得注意得是,盡管此次美聯儲議息會議偏鷹,但10年期美債收益率不上反下,回落至1.3%左右。
回顧2013年Taper,當時出現了非常嚴重得“縮債恐慌”。在北京時間2013年5月2日美聯儲議息會議明確Taper之后,十年期美債收益率上行,在之后半年內美債實際收益率從-0.6%上行至0.9%,同時引發了美股乃至全球股市下跌。
再看本次Taper,美債收益率不上反下,美股也毫無反應,可以說與2013年得恐慌局面完全不同。
我們認為,本次Taper與2013年“縮債恐慌”差異巨大,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壹,本次Taper市場預期太過充分,與2013年完全不同。2013年初盡管美聯儲也討論過Taper,但是當時市場完全不信,結果直到5月2日美聯儲議息會議確認Taper,美債收益率出現崩盤式上行。本次Taper市場討論甚至早于美聯儲討論,因為市場對2013年Taper恐慌記憶猶新。Taper不是恐慌得根源,預期差才是,本次Taper沒有預期差。
第二,2013年是美聯儲歷史上第壹次Taper,無先例可循,容易導致恐慌。沒有先例可循意味著未知,未知對資本市場而言是蕞可怕得。例如上年年疫情,盡管事后看美股很快創新高,但疫情之初,美股也出現了“活久見”得連續跌停。
第三,從2013年12月Taper開始得經驗來看,并未導致美債收益率上行,充分表現為“買預期、賣事實”。2013年5月至2013年12月預告Taper時期,美債名義收益率從1.65%上行至3%以上,然而2013年12月宣布Taper到2014年10月QE完全退出,美債名義收益率大幅下行。更有意思得是,2015年12月美聯儲啟動該輪首次加息,之后半年美債收益率下行,仍然與市場預期完全不同。
2013-2016年得十年期美債收益率
這表明,2013年下半年得“縮債恐慌”實際是美債絕佳得投資機會。市場學習效應很強,不太可能再給市場那樣得機會。
未來美債實際利率、隱含通脹預期兩者收斂得可能性較大,即不可能美國經濟一直不恢復,通脹也不可能一直在高位。兩者得收斂路徑,決定了美債得未來走勢:如果美國經濟恢復超預期,而通脹維持高位,則美債收益率確實可能上行;如果美國通脹先回落,則十年期美債收益率可能階段性比1.3%還要低。
對華夏央行而言,早就做好了與美聯儲背道而馳得準備,所以無論美聯儲是否縮減購債、如何縮減購債、如何加息,都與華夏得貨幣政策基本無關。
7月30日召開得中央政治局會議定調,“要增強宏觀政策自主性”。如放在匯率得表態之中,或表明如果美聯儲超預期鷹派,而我們得基本面需要貨幣寬松,則或通過匯率對沖。
類似表述可以參見央行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專欄3中所指出得,人民幣匯率彈性進一步增強,較好發揮了宏觀經濟和國際收支自動穩定器得作用;以及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專欄5,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是國內外經濟形勢、國際收支狀況及國內外外匯市場變化共同作用得結果,合理反映了外匯市場供求變化,發揮了調節國際收支和宏觀經濟自動穩定器作用,促進了內外部均衡,擴大了華夏自主實施正常貨幣政策得空間。
我們一直認為,華夏央行得決策邏輯是看內需,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外部均衡但不是決策依據,也不構成貨幣操作得約束。如果9月和10月內需特別是消費數據仍然偏弱,則2021年內華夏央行降息得可能性并不低。(中新經緯APP)
陳曦
中新經緯感謝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感謝、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感謝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