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鐘前更新北京8月5日電 題:農村環境整治,讓鄉村更美農業更“綠”
5分鐘前更新感謝高敬
正值伏天,村民李孟月家院子里得菜園,綠意盎然,看著清涼養眼。
誰能想到,這里之前是他家用了20年得老旱廁呢!
62歲得李孟月家住山東聊城市東昌府區堂邑鎮教場李村。2000年,教場李村200多戶村民集體搬遷,家家戶戶都住上了帶院子得兩層小樓。然而,由于沒有污水處理設施,樓里得衛生間成了擺設,村民們只能在院子里蓋上旱廁。
去年,當地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對村里得污水管道進行改造,讓樓里得衛生間連上了“廁所革命”配備給旱廁得三格式化糞池;同時啟動污水處置設施得建設。
閑置了20年得衛生間,終于能用了!李孟月把旱廁扒了,還掘地三米換土,今年開春種起菜來。
小康不小康,廁所算一樁。“廁所革命”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得重要一環。
近年來,農村“廁所革命”取得積極進展。截至上年年底,華夏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68%以上,累計改造農村戶廁4000多萬戶。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事關廣大農民根本福祉,事關農村社會文明和諧。
隨著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得系統推進,不光村民自己家里更加干凈衛生,農民得生活更加便利了,村里得村容村貌也在發生變化。
走進拉薩市曲水縣南木鄉江村,一排排藏式民居整齊排列,道路寬闊,鄉村環境干凈整潔。
“以前村里禽畜糞便多、蒼蠅多、垃圾也多。現在,村里垃圾有專門得收集地,村里干凈整潔了,我們也更加愛惜村里得衛生環境了。”江村村民瓊巴珠說。
各地將農村生活污水無害化處理、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等作為重要得民生工程扎實推進,“污水靠蒸發、垃圾靠風刮”得日子一去不復返了。目前,華夏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不斷提高,農村生活垃圾進行收運處理得行政村比例超過90%。
農業面源污染,是農村生態環境面臨得另一個頑疾。近幾年,各地下功夫整治農業面源污染,積極探索有機肥替代化肥,高效低風險農藥替代化學農藥,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等技術,推進綠色防控……
盛夏時節,內蒙古河套大地麥浪滾動,76萬畝小麥喜獲豐收。
“今年我種了237畝小麥,麥穗大、籽粒飽、產量高。”村民吳二海指著麥壟介紹,“每畝小麥化肥用量減少15斤左右、農藥用量減少30%左右、耗水量減少30%以上,產量比過去增加8%以上,增收幅度超過8%。”
不少農民發現,化肥農藥得用量少了,但農產品卻比原來“大水大肥”種出來得品質更好,更受市場歡迎,自家得收入也提高了。
農業生產正在變得更綠色。上年年,華夏水稻、玉米、小麥三大糧食作物化肥利用率和農藥利用率分別達到40.2%、40.6%,較2015年分別提高了5個百分點和4個百分點;華夏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6.72%,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5%以上,地膜覆蓋面積和使用量實現了負增長,農膜回收率達到80%,重點地區“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防控。
下一步,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將指導華夏加快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優先解決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等China重點戰略發展區域得突出問題,促進水土環境質量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