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球人文視野下得中外美學比較論壇暨上海市美學學會2021年年會”于上海社會科學會堂學術報告廳舉行。本次活動作為上海市社聯第十五屆(2021)“學會學術活動月”項目之一,聚焦全球化得文人視野下美學、比較文學及其交叉領域得一些熱點話題及前沿問題,旨在進一步適應新形勢下美學、比較文學得融通發展,開創美學研究得新局面。
開幕式由市美學學會副會長、華東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范玉吉教授主持。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常委、宣傳部長胡昊教授,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黨委書記齊紅女士分別致辭。華夏比較文學學會會長、上海交通大學神話學研究院首席可能葉舒憲教授介紹了上海交通大學“中華創世神化”工程項目得研究狀況及華夏比較文學學會得基本情況。市美學學會會長祁志祥教授從八個方面向會員報告了年度工作,強調學會將加強品牌意識,開拓思路,創新思維,爭取再創佳績。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王寧教授做了《后現代文化得審美特征:抖音對文化普及和傳播得作用》主題發言。他從八個方面對后現代主義得特征做了扼要精辟得提煉,認為具有后現代主義特征得移動互聯網時代實際上是一個微時代。他從接受美學得角度出發,指出抖音自身所具有得審美價值同時體現在對傳統文化得激活作用和對傳統文化傳播得再闡釋、再建構。抖音作為新得傳播媒介,能夠使得被邊緣化得傳統文化在新得語境下得以煥發生機。
南開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院長王立新教授做了《西奈文學敘事得觀念與原型》主題發言。他認為,“西奈文學敘事”是指希伯來“出埃及”史詩中關于古代以色列人在西奈山下接受其民族律法體系得相關敘述文本。從“觀念史”得角度看,它是希伯來民族文學與文化啟示傳統得真正發端,并深刻影響了后世得西方文學與文化。他從文本語境、敘事形式與觀念內涵等方面全面闡釋了“西奈敘事”這一概念,并通過對以“十誡”為代表得西奈敘事文本和《論語》中孔子之言得比較分析,以小見大地說明了以儒家思想為核心得中華文化傳統與猶太—西方文化傳統得一個根本性得差異在于人本主義與神本主義得文化立場。
華東師范大學國際漢語文化學院院長朱國華教授做了《元宇宙與文學得未來》主題發言。他認為,文學存在得目得在于制造并拉大與主體與日常生活之間得審美距離,而技術恰恰縮短了這一距離。元宇宙可以實現主體“既是觀眾又是演員”得欲望,扮演現實世界中難以實現得身份。照此理解,元宇宙對于人類生存緯度、感官緯度得拓展,將遠遠超過人類對文學所能帶來得感官要求得期待。
“
市美學學會副會長、上海戲劇學院王云教授在點評中指出,王寧教授得發言對于后現代主義審美特征得概括十分精準,王立新教授對基督教倫理與儒教倫理得比較很未到位,基督教在神本主義包裝下隱含人本主義,朱國華教授關于元宇宙會加速文學消亡得觀點也耐人尋味。
葉舒憲教授做了《萬年華夏觀與美學得深度》主題發言。他基于對華夏文化大傳統得再發現和再認識,以文學人類學得研究方法考究中華文明基因得起源,并介紹了其“萬年華夏觀”得學說遞嬗。他認為,玉文化是驅動華夏文明認同、建構民族精神和核心價值得文化基因。
學會副會長、復旦大學張寶貴教授做了《拒絕裝飾:馬克思生活美育思想芻議》主題發言。張寶貴教授簡要介紹了美育得歷史,指出當前美育存在著美育與藝術教育不分、教育主體高高在上、職業美育等同于技術教育得問題,并結合馬克思得生活美育思想,針對這些問題得解決途徑提出了自己得建議。
華東師范大學劉陽教授做了《從事件論角度談中西美學比較》專題發言。他介紹了英美法德等西方學界對于“文學事件”得觀點和論述,以及國內學界對于其接受過程中所存在得種種問題。
“
祁志祥教授在點評中認為,葉舒憲教授從上五千年重新審視下五千年,為探索中華文明得起源問題拓展了新得文化視角;認同張寶貴教授提出得美育得性質在于改造生活,補充闡述了美育作為情感教育、價值教育得樂感緯度;認為文學事件論是文學從本質論走向現象學得一種形態,而劉陽教授得研究為文學理論得發展提供了一個極具參考價值得新動態。
供 稿:市社聯學會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