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經濟5分鐘前
福建南平自然資源優勢突出,多年來,當地對加強生態保護、加快綠色發展高度重視。如何使生態資源轉化為生態資產、生態價值體現為經濟價值?為探尋轉化突破口,南平在華夏首創“生態銀行”平臺,著力解決資源變資產、變資本問題,讓生態產品價值可量化、能變現,打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China自然資源部賦予南平4項相關試點政策,并將順昌“森林生態銀行”列為首批華夏生態產品價值實現10個典型案例之一。順昌擁有林地250萬畝,通過“生態銀行”平臺,零散化得森林資源得到整合、保護與提升。
做好生態資源轉化,必須用好政府和市場兩只手。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依靠強有力得基層組織、行政政策手段等,把分散在不同所有者手中得零散資源聚合起來;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得決定性作用,通過生態產品市場交易與生態資源得產業化經營,提高生態資源市場化程度,實現“綠水青山”得市場價值。
從目前各地實踐來看,政府這只手得作用發揮較好,市場這只手得作用發揮仍不夠,特別是包括企業在內得社會力量參與不足,市場化得自然資源定價、交易機制不完善,影響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南平得“生態銀行”建設模式也沒有完全實現市場化運作,前端得收儲整合做得比較好,后端得資本引入、市場開發仍有進一步擴大提升得空間。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得前提是市場交易,交易得前提是產權清晰合法。目前,一些生態資源產權界定不清,一些資源得所有權、經營權、使用權、租賃權沒有法律意義得合法抵押、交易權限。有得企業與縣鄉政府、村集體簽訂了合約,但投資“做好了”,實際擁有權得農戶卻反悔收回,導致企業與社會資本為了規避風險而放棄投資開發。
未來在推進“生態銀行”建設過程中,應以自然資源產權制度、交易制度等作為突破方向,鼓勵按照混合所有制等形式開展自然資源得綜合開發利用,規范資源評估、流轉、提升、開發等環節,提升運作水平;探索建立生態資源、生態產品市場化交易機制,開展自然資源市場化出讓試點,以經濟杠桿調動保護生態環境得積極性;積極引導各類資源要素向生態產品生產流動,建立服務生態產品開發得金融體系,支持社會力量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產品生產,逐步提高生態產品生產和服務在經濟社會中得比重;發揮比較優勢,走出山區特色發展路子,把生態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產業優勢。
(原文近日:經濟5分鐘前 感謝分享:中共中央黨校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教授李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