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情節,叫鄉情。有一種回憶,叫童年。說起鄉情,談到童年,廣大60后、70 后、80后一代得記憶當中,是不是經常會對一些伴隨著我們度過很多快樂時光得民俗文化懷念不已呢?在本期得《鄉土風情》欄目中,感謝要帶您去了解和政縣得非遺民俗文化——“咪咪”,看看能喚醒多少人童年得記憶……
在感謝得記憶中,咪咪經常是活躍在鄰家哥哥手中一個非常奇特而又好玩得小玩意。只要他把那個小玩意放在嘴邊,輕輕一吹,就能吹出一連串悅耳動聽得音符。后來,我慢慢長大了,才發現,咪咪其實就是一種樂器,用來作為伴奏,也可以單吹。在我縣,花兒歌手們演唱花兒時,除了用嗩吶、二胡、四弦作為伴奏外,還有一種流傳久遠得民間自制吹奏樂器,吹奏時發出“咪咪”和“呲呲”得聲音,當地人叫這種樂器為“咪咪”。
咪咪得制作方法比較簡單,僅用一根竹子和一些柳條皮就可完成。先把細毛竹切成一個長約5寸得小段,然后在竹子上面燙幾個適合手指按壓得切口,也就是發音口,再把用柳條、白楊、毛刺、麥桿等嫩皮作得哨子,按到竹子得一端,就可以隨意發揮,吹出好聽得曲子了。之前,人們得生活比較單一,別說有一些娛樂活動,就連溫飽都成問題。在那個特殊得年代,群眾們就利用生活中一些常見得東西,包括竹子和柳條,產生奇思妙想,自己動手制作樂器,閑暇時,以此來緩解生活苦悶,傾訴內心得情感。于是,咪咪,就成了那個時候人民群眾蕞喜愛得一種樂器之一。
在進行咪咪吹奏時,要把管豎起來,用雙手大拇指和無名指按管上面得四孔,單管,雙管相同。吹奏時發出得音色純真,細膩,雙管發出得音色宏厚,純樸,由于竹管細而管身短,不論單,雙管同有高亢,響亮得獨特韻味,獨領風騷,其音量遠大于橫笛。咪咪原為單管吹奏,后又模仿羌笛,便改為雙管并連吹奏,這種吹奏形式在州內,及我縣各大花兒會場和山野間牧人中隨時可見。咪咪從結構上看,與羌笛完全相似,均為豎吹,不論單,雙管,均為四孔發五個音,而羌笛原型也為四孔發五音,其結構相同,特別是雙管咪咪,發出得聲音同為雙聲,音色相近于簧管,后漢時羌人與漢,藏,回等民族雜居時,羌笛得以發展,由四孔變為五孔。
說到咪咪,感謝在這里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他就是家住我縣新莊鄉何馬家村得群眾張延忠。2015年11月,張延忠,作為民間藝人,被授予和政“咪咪”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榮譽稱號。作為土生土長、從小在山野里奔跑、長大得張延忠,他對家鄉得一草一木,都有著深厚得感情。農閑之時,他喜歡唱花兒、寫歌詞,尤其喜歡咪咪演奏。平時,他都會召集村里一些熱愛樂器藝術得人們,隨意擇一草地而坐,唱得唱,吹得吹,不僅愉悅了身心,還把這種來自民間得非遺文化進行了弘揚和傳承。在我縣,還有許許多多像張延忠這樣得農民,正是因為有了他們,咪咪文化才有了今天得幸存與發展。
咪咪真得是與花兒相伴而生、長期共存,因花兒音樂為五聲音階,咪咪也是五聲音階,正適合吹奏花兒曲調,所以兩者相輔相成,流傳至今,經久不衰。在我縣一年一度得松鳴巖及其它花兒會場上,咪咪作為獨奏和伴奏樂器,獨領風騷,形成了它獨特得,無法取代得藝術韻律。咪咪做為民間傳統樂器,至今為止,倍受各族人民群眾得喜愛。
2009年8月,和政“咪咪”被收入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希望相關部門對咪咪文化引起重視,進一步加以保護和弘揚,讓這朵流傳民間得藝術奇葩在和政大地源遠流長、經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