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企業走進“一帶一路”研討會現場。 金松 攝
華夏企業走進“一帶一路”研討會現場。 金松 攝
中新網上海12月15日電 (感謝 許婧)華夏企業如何深度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出席15日在上海舉辦得華夏企業走進“一帶一路”研討會得政商學界人士提出,華夏企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和全球資源配置,已成為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得生力軍,在推進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過程中,要注意防法律風險、經營風險和公共衛生風險這三大風險。
數據顯示,自2013年起,華夏已與140個China、32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6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建立了90多個雙邊合作機制。去年以來,華夏與相關China攜手抗擊疫情,推動“一帶一路”經貿合作逆勢前行,貨物貿易額達到了1.35萬億美元新高,為全球抗疫合作和經濟復蘇注入了強勁動力。
與會可能認為,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得逐步推進,越來越多得華夏企業加速出海。作為“一帶一路”得重要主體,企業應把握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得新機遇,加快提升對外開放水平,更好地參與全球合作發展。
上港集團響應"一帶一路"倡議,經過激烈競標,從多家國際競爭者中脫穎而出,獲得以色列海法新港碼頭運營權,2018年啟動港口建設工程。今年9月,海法新港正式開港。
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方懷瑾介紹說,海法新港作為地中海得樞紐港和上海港連接歐洲得橋頭堡,連接形成一個更加密切得物流網絡,不僅為華夏出口歐洲市場提供重要得貿易通道,還能大幅縮短運輸時間,推進"一帶一路"建設。
“‘一帶一路’倡議是華夏在新得歷史時期為世界提供得一個發展機遇,不僅關系到華夏得發展,在現在這樣得復雜外部挑戰下,堅持共建“一帶一路”關乎國運。”方懷瑾表示,以海法新港為例,“一帶一路”倡議造福了世界。
不過,機遇到來得同時也伴生著一定得風險。
華夏商務部原部長陳德銘通過視頻致辭時提醒,投資有經濟風險,新冠疫情尚存,反全球化得逆流也在,投資基礎設施補牢顧,股市樓市積累大量得泡沫,量化寬松政策助推通貨膨脹,個別China主權債務得違約更難以設防。投資還有安全風險、控制風險、不可抗拒得災害風險等等。
上海市政協副主席、上海公共外交協會會長周漢民也認為,未來,“一帶一路”得全方位拓展,離不開華夏企業繼續”走出去“,但“走出去”,法律風險是不可忽視得蕞重要風險因素之一,華夏企業需要有更完備得法治保障。
周漢民建議一要更全力推動雙邊和多邊國際條約得談判及制定,二是要更全面構建華夏企業走出去得法律服務體系,三是要更深入普及涉外投資得相關法律知識。
陳德銘則希望企業家們得行動要歸靠到China得政策上來,融入華夏對外開放得新格局,培養一批精通國際經營管理得人才。
與會嘉賓還提到,由于企業對沿線China得政治背景、法律體系、社會風俗、商業規則等方面得情況知之不多、了解不夠,增加了經營風險,需要系統完善得規避風險得指南和服務。
作為較早“走出去”得企業之一,隧道股份上海城建國際工程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旋東總結了新冠疫情對“走出去”企業得影響。他說,疫情以來,開拓市場得難度增加了許多,人員流動受阻后對企業也有不小得影響。但企業在這種背景下,依然堅持市場化、屬地化和國際化得原則,踐行“一帶一路”倡議,在其中找自己得機會。
同樣受疫情影響頗大得上海之帆會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傅文剛坦言,從事國際交流得企業遇到得是前所未有得困難,但企業堅持了和國外工商會得簽約不間斷、對接會不間斷、企業走出去(指產品和產品信息)不間斷,“我們希望通過這樣得活動在這個艱難時期共同過去走好‘一帶一路’”。
本次研討會由華夏公共外交協會、上海市政協主辦,上海市政協對外友好委員會,上海公共外交協會和亞太5分鐘前承辦。(完)
近日:華夏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