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6日,國際醫學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以中文形式在其官網上面發布了一篇中國學者的文章——《給父親的一封信》,這篇文章獲得了《柳葉刀》于2019年設立Wakley—Wu Lien The(威克利—伍連德)獎。該文講述了兩代中國醫生的行醫故事,作者滿懷深情地寫下了父親經歷的2次醫療糾紛和自己工作后經歷的2次有點類似的手術,感慨萬千。文章不到2000字,卻讓許許多多讀者潸然淚下。
日前,紫牛新聞記者聯系到譚醫生,他正在機場過安檢。就這樣在出差間隙,他接受了紫牛新聞記者的采訪。
紫牛新聞記者 張冰晶 受訪者供圖
“父親兩次遭遇醫療糾紛,
讓我下定決心不報考醫學院”
1975年出生的譚文斐是遼寧省大連人。如今定居沈陽的他,是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麻醉科副主任,而寫信給父親的時候,正是他從事麻醉工作的第20年。
聊起這封感人的信,譚醫生說,那是自己和父親真實的故事。譚文斐的父親生前是一名外科醫生,職業生涯中曾遇到兩次嚴重的手術糾紛。
“1974年,父親為病人做胃大部切除手術,患者沒有完全清醒,誤吸窒息死亡;當時遵義市畢節專區醫院劉院長出面解決糾紛,被患者家屬毆打,全院停止工作三天。”
譚醫生說,這件事是在自己還沒出生時發生的。“父親其實從來沒有給我提起這件事,媽媽總說這個事情,說當時手術是挺順利的,但患者還是死在了手術臺上。當時認定的是返流誤吸,但是從麻醉的專業來講,我覺得是返流誤吸的可能性不大,因為是胃部手術,患者當時胃都是空的,我推斷可能是因為麻醉鎮靜過深,導致患者后來窒息。但最終定的責任是手術失敗,所有的責任都是父親承擔。”
譚醫生說,當時這個手術的影響很壞,往后的日子父親每次提到都黯然神傷,“我想在他心里,是有很深的陰影的。”
信中記錄的第二個案例,發生在1993年。
“父親作為術者完成的顱內動脈瘤夾閉術,患者麻醉拔管時嗆咳,血壓急劇上升,導致動脈瘤再次破裂,患者死在手術臺上。”
譚醫生說:“1993年的麻醉藥物和技術還沒有今天這么好,沒有一個既能讓患者睜眼睛聽你指令還不能動的藥物,患者只要一醒過來,這個氣管導管在他的嗓子里面,他就會嗆咳,其實是一個正常的麻醉的并發癥,應該不能算是事故。”
譚醫生直言,其父經歷的第二次醫療糾紛,完全是醫療技術的局限性導致的,但是最終這個結果還是父親承擔了,“因為父親是術者,他也是一個有擔當的外科醫生。以前從沒有看到過我爸爸吸煙,但是那天晚上,他就一直在吸煙。第二天早上,看到他的鬢角都白了,我覺得對父親的打擊實在是太大了。”
那一年,譚文斐剛好18歲。這件事對父親,對他們家庭,對當時的他影響都是挺大的,也讓他下定決心,高考堅決不報醫學院。
“與父親隔閡多年,
他彌留之際希望我做麻醉醫生”
“那么后來為什么又選擇當了醫生呢?”譚醫生說,雖然父親經歷了兩次醫療糾紛,但父母還是希望自己學醫。“填寫志愿的時候填了好幾個建筑系,但父母說一定要填一個醫學院。”
作為對父母的妥協,譚文斐填了一個醫學志愿。可能是命運的安排,他那年高考偏偏被大連醫學院錄取——這雖然滿足了父母的心愿,自己的理想卻是破滅了,所以譚文斐在大學里非常叛逆。“那幾年過得很痛苦,我和父親幾乎決裂了,幾乎就要活成他最不希望我活成的樣子。”
譚醫生告訴記者,那時候家里離學校只有20分鐘的路程,但是他每周只回一次家,往往每周一匆匆吃完飯就回去了。為了和自己吃飯,父親每周一都會空出來。但是父子倆一起吃飯,卻什么話都不講,沒有辦法溝通。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特別冷的冬天,自己吃完飯穿了衣服就出去了。父親穿個襯衫就追出來,“那時我住的地方有一個坡,我騎著自行車嘩地一下就沖出去了,我知道父親在看著我,但是我沒理他,他就一直站在坡上看著我。直到我騎著車子拐彎,我一下子就哭了。”
譚醫生說,他知道父親是愛他的,但大學期間他一直無法和父親正常溝通,一直僵著。他大學四年級的時候,父親因病去世。
譚醫生小時候(左)和父親(中)的合影。
“1998年,父親彌留之際把我叫到身邊,對我說,雖然爸爸知道你不愿意做醫生,但是,畢業如果可以選擇的話,還是做麻醉醫生吧,外科醫生離不開麻醉醫生,麻醉工作風險高,沒有人愿意從事,你是我的兒子,我希望你能勇挑重擔。”
這次譚文斐聽了父親的,后來真的成了一名麻醉科醫生,但他說自己還是有遺憾。“父親去世的時候,我們幾乎要和解了,但一直都沒有和解。沒有好好地和父親談一談,也沒有約父親下一盤棋。這封信投稿的落款是7月24日,是我的生日,我當時想,如果這稿子投出去成了的話,就是和父親的和解。”
“想讓時光倒流,
助父親手術,讓患者平安”
譚醫生告訴紫牛新聞記者,信中寫的兩個自己經歷的案例,和當年父親作為術者失敗了的案例十分相似,但是幸運的是,以如今的藥物水平和診療手段,自己幫助麻醉的兩位患者,都平安出院了。
“還記得父親年輕時候做的那個胃大部切除手術,因為失敗了,父親每每提到,都是默默苦笑。多年以后,當我看到我的病人手術結束后轉危為安,我就哭了,因為,那一刻,想我爸了。”
就像是在信里寫的,譚文斐希望時光可以倒流,“回到1974年和1993年,讓我用現在的新技術,幫助父親解圍,讓那兩個患者平安。”
譚醫生坦言,雖然最初的夢想并不是麻醉醫生,但是當真正進入了這個角色,也逐漸發現這是自己熱愛的職業。“還記得父親曾經工作的時候,夜以繼日,幾乎隨叫隨到。當時他有個BP機,每次一傳喚,他就要趕去做手術,當年那個BP機的聲音對我來說像噩夢一樣。多年以后,我做了麻醉醫生,才發現這對醫生來說是號角。做麻醉醫生需要膽大心細,需要在整個手術過程當中,起到一種調控的平衡作用,我才終于覺察我的職業很適合我,我也漸漸活成了父親的樣子,或許比他更精彩。”
“援疆一年,
患者的信任洗滌了我們心靈”
公開資料顯示,譚文斐是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麻醉科副主任、中國醫師協會麻醉學分會青年委員,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羅納德里根醫學中心麻醉學系訪問學者,中組部第八批援疆干部人才。
紫牛新聞記者了解到,2016年譚醫生主動申請援疆,去到新疆塔城地區,在那里呆了一年。回憶起援疆的歲月,譚醫生說:“塔城給我印象特別深的是那里的空氣,清新、沁人心脾。我去到那里非常震撼的并不是我們這些醫生、教授把技術輸出到當地,而是在當地看到了極為純樸的醫患關系,這是最大的收獲。也許其他人會覺得是我們幫扶了他們的技術,但我覺得,是那里患者對醫生超乎想象的信任感動了我,也洗滌著我們這些人的心靈。”
關于塔城,譚醫生的文章有一個塔城地區醫院最好的麻醉醫生給他講過的“最好的術者”的故事。故事里這位最好的術者是塔城地區醫院的馬舅舅,他并非名校畢業,也沒有SCI論文和國家自然基金,但是他救治過的每一個患者讓他在坊間的口碑越傳越響。
譚醫生寫道:“……沒有人一開始就是大家公認的最好的術者,當面對選擇了自己作為術者的患者時,一定要尊重他、尊重她,讓他們的病體得到治愈、安慰和幫助,任何的欺騙和私心都是愧對希波克拉底誓言的,當然,患者的口碑是最好的招牌。”
■后記
父與子的“和解”
譚醫生說,自己的文章獲了獎,可能最大的變化,就是15歲的兒子忽然說,以后想當醫生了,這著實把他嚇了一跳。
“也許他是三分鐘熱度,也許他以后還會有新的想法,我不會干涉他的選擇。”
說起兒子,譚醫生笑了,這似乎也讓他想起了自己和父親,“現在,我終于算是與父親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