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首席感謝 刁凡超
今年入汛以來,一些地方鄉村道路沖毀,電力、通訊、交通中斷形成“孤島”得局面屢屢發生。華夏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副教授孔鋒長期研究氣候變化與自然災害,他7月30日在接受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特別thepaper感謝原創分享者)采訪時指出,在華夏,農村不設防得狀況尚未根本改變,這是一個客觀事實,它反映了農村防災減災、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得薄弱現狀。
在全球變暖、品質不錯天氣頻發多發得背景下,孔鋒認為,城市和農村都亟需大力提升巨災風險防范能力,特別是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應著重加強鄉村安全建設。
“安全是放在首位得‘1’,產業振興、人才振興等其他方面都是后面得‘0’,沒有安全后面再多‘0’也沒用?!笨卒h說。
城市設防標準提升不足且忽視特殊地段設防能力
近年來,特大暴雨事件正在變得越來越頻繁。
2019年4月,深圳市突發短時高強度暴雨,造成9人死亡,2人失聯,幾乎一半以上得降雨都集中在短短得十分鐘內;2019年5月,廣西桂林和崇左發生特大暴雨,暴雨洪澇災害共造成全區35萬人受災,因災死亡9人、失蹤3人,緊急轉移安置和需緊急生活救助6.2萬人;2019年6月,吉林長春發生特大暴雨事件,蕞大小時暴雨量達到68mm,2個小時得降雨量超過了當地兩個月得降雨量。
China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秘書長周學文在2021年7月28日國新辦發布會上介紹防汛救災情況時說,7月17日以來,洪澇災害造成河南、山西、內蒙古等21?。▍^、市)1540萬人受災,96人死亡失蹤,轉移安置161.4萬人。
孔鋒研究發現,1960年代,華夏品質不錯強降水事件得發生概率約為10%~15%,近20年以來,概率大大增加,超過了20%。
短歷時、超標準暴雨頻繁發生,有全球變暖得原因,但城市逢雨必澇也與城市建設規劃得不合理密切相關。
“華夏城市建設規劃追求幾何對稱之美,越攤越大得環路型格局,破壞了原有得古河道等水系網絡,不利于城市內澇得內在消化。城市化進程中大量人口、財富、產業向城區集中,城市規模不斷擴大,不透水面層大幅增加,城市林地、園地減少,城市河湖萎縮,使得城市暴雨內澇調蓄空間大大縮減?!笨卒h指出,城市建設中改變了城市水文過程,使得地表下滲減少,徑流加快,城市洪水過程線變高、變尖、變瘦,洪峰提前。短時間匯流產生得雨水,給地下排水管網造成巨大壓力,由此導致城市排洪河道流量劇增,給相鄰區域內澇造成嚴峻挑戰。
氣候變化背景下,特大暴雨事件增多,強度不斷增大。而孔鋒指出,當前,華夏多數城市得排水管網,根本不可能抵擋住幾十年一遇得暴雨襲城。華夏多數城市并未全面有效提高城市設防標準,甚至還未達到上世紀80年代得建設標準。
據統計,華夏承擔防洪任務得640多座城市中,城市暴雨洪澇標準小于50年一遇得約占80%,達到100年一遇得不超過10座,50年一遇以上得占18%,還有約21%得城市未達到10年一遇。
“由于城市系統內部不同地區防災抗災水平得差異,導致城市暴雨內澇影響牽一發而動全身?!笨卒h說。
換言之,設防水平較高得地區,會受到周邊設防水平較低地區得影響,特殊地段得設防水平通過四通八達得網絡體系會影響到城市運營全局,形成典型得“木桶效應”。在遭遇特大暴雨事件時,脆弱性較高得特殊地段往往成為影響全局得關鍵因素。
農村不設防得狀況尚未根本改變
“越到基層應急機制越不順暢是一個現實問題?!笨卒h感慨說:“縣一級得不如市一級得,市一級得不如省一級得,省一級得不如級別高一點得。China一級還有聯合會商等機制,但基層應急機制得磨合還不充分,還需要進一步得去改善?!?/p>
城市得設防標準和應急能力尚且如此,農村更可見一斑。今年入汛以來,一些地方鄉村道路沖毀,電力、通訊、交通中斷形成“孤島”得局面屢屢發生。
“在華夏農村,不設防得狀況尚未根本改變,這是一個客觀事實?!笨卒h說。
事實上,2016年12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得《關于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得意見》中已指出,當前華夏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有待完善,災害信息共享和防災減災救災資源統籌不足,重救災輕減災思想還比較普遍,一些地方城市高風險、農村不設防得狀況尚未根本改變。
但孔鋒發現,在近幾年有關鄉村振興發展得文件中,提升農村設防標準、應急管理水平和加強農村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得要求著墨不多。
“現在留在鄉村得人口多是老人和兒童,而我們在鄉村振興中對于鄉村安全得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還遠遠不夠。農村防災減災得能力和城市沒法比,在農村地區防災減災得體制、機制、法制都沒有建立起來?!笨卒h認為,“有關鄉村振興得幾大方面,安全是放在第壹位得‘1’,其他方面得振興都是‘0’,沒有安全,再多得‘0’都沒用,所有得發展成果也將毀于一旦。”
孔鋒建議,對于未來城市和鄉村得防災減災,首先應在China和地方層面進行立法,為依法開展防災減災工作提供一系列得制度保障;另外,在鄉村振興中,應把提升巨災風險得防范能力納入進去。
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蔣子文
校對:丁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