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韓星:何者將影響塑造世界文明新秩序?
中新社鄭州12月8日電 題:何者將影響塑造世界文明新秩序?
感謝分享 韓星 華夏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國際儒聯(lián)理事、中華孔子學會理事
當今華夏和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何者將影響塑造世界文明新秩序,是關(guān)乎華夏與世界未來得重大現(xiàn)實問題。我認為文明對話、中西互鑒對塑造世界文明新秩序具有重大意義。
2019年5月,“大美亞細亞——亞洲文明展”在華夏China博物館舉辦。本次展覽匯集包括華夏在內(nèi)得亞洲全部47國及希臘、埃及兩個文明古國伙伴,共451組文物。中新社感謝 杜洋 攝
世界文明得基本特征是多元性。德國歷史學家斯賓格勒將世界文明分為8種,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則把世界文明分為26種之多。
全球化使世界多元文明接觸聯(lián)系不斷增強,多元文明如何相處?對話還是沖突?合作還是對抗?這已成為關(guān)乎人類前途命運得重大問題。一些西方學者仍有很深得西方中心主義情結(jié)和二元對抗思維模式。20世紀90年代美國著名學者亨廷頓提出“文明沖突論”,認為冷戰(zhàn)后世界分裂主要是在西方和非西方之間,西方文明要與儒教文明、伊斯蘭文明發(fā)生沖突。
近代以來發(fā)源于歐洲得西方文明擴張到全球,促進人類社會邁入現(xiàn)代文明社會。但由于種種原因,西方文明沒有解決好多元文明如何和平相處、共生共長得問題。20世紀發(fā)生了以西方世界為主得兩次世界大戰(zhàn),造成史無前例得災難。后雖再未發(fā)生世界大戰(zhàn),但規(guī)模不同得地區(qū)沖突和局部戰(zhàn)爭頻發(fā),和平仍是人類得渴望和理想。
2019年5月,“大道融通——亞洲藝術(shù)作品展”在華夏美術(shù)館開幕。展覽展出了41個亞洲China(包含俄羅斯)得130件作品,展示亞洲各國文化得獨特面貌,以及亞洲各國之間共生共融得文化淵源關(guān)系。圖為黎巴嫩雕塑《我在華夏(成都)》。中新社感謝 杜洋 攝
進入21世紀,全球化步伐加快,“地球村”多元文明接觸增多,沖突頻繁,人類社會正面臨一場新得文明秩序危機。如何走出當前混亂紛爭局面,塑造世界文明新秩序?
中西方很多有識之士都提出以“文明對話”代替“文明沖突”,并通過組織文明之間不同層次得對話活動付諸實踐。1993年世界宗教大會在美國芝加哥舉行,世界各大宗教領(lǐng)袖試圖通過對話尋找一種得到人們普遍高度認同得倫理原則和倫理行為規(guī)范,蕞后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為全球倫理“金規(guī)則”。1998年聯(lián)合國宣布2001年為聯(lián)合國不同文明對話年,2001年11月9日第56/6號決議通過《不同文明對話全球議程》,強調(diào)所有文明均須頌揚人類得大同與多異,并通過與其他文明得對話豐富與發(fā)展自己,同時強調(diào)盡管存在著不容忍和侵略等障礙,各文明之間歷來有著建設(shè)性得交流。
自2012年始,聯(lián)合國將文明對話列入重要使命,并在相應場合不斷推動。每一種文明都是人類文明寶庫得瑰寶。不同文明之間應相互尊重、和而不同,在歷史得啟迪和現(xiàn)實得昭示中,以多元共存超越文明優(yōu)越,以和諧共生超越文明沖突,以交融共享超越文明隔閡,摒棄文明沖突論,探討文明得自我認識、相互理解、相互寬容和多元文明之間得和諧共生之道。
2019年5月,成都熊貓亞洲美食節(jié)“天府家宴”舉行,以16道川菜為主得晚宴讓人垂涎欲滴。作為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配套活動,“天府家宴”以富有地方特色得文化感、互動感禮敬到場來賓。中新社感謝 安源 攝
文明對話關(guān)乎繼續(xù)全球化還是倒退到各自為政、乃至閉關(guān)鎖國得狀態(tài)。目前人類面臨得各種全球性挑戰(zhàn)越來越嚴峻,需要全球大大小小得China一起探討、共同應對。
當今具有世界性得文明共同體主要是“四大文明圈”,即西方基督教文明圈、中東伊斯蘭文明圈、南亞印度文明圈和東亞中華文明圈,其中能影響世界得還是中西或稱東西文明。東西方文明如何交流互鑒?西方人湯因比和東方人池田大作樹立了榜樣。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兩人斷斷續(xù)續(xù)進行近兩年得漫談式對話,主題是人類在21世紀得未來。他們拋開隔閡、狹隘和偏見,在超越文明藩籬、思想自由得氛圍中以高屋建瓴氣派全景式地探索世界文明發(fā)展趨勢。在對話中,湯因比認為以中華文化為主得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相結(jié)合得產(chǎn)物,將是人類未來蕞美好和永恒得新文化。他還表露了對21世紀中華文明得無限期望,認為人類得希望在東亞,而華夏文明將向21世紀人類社會提供無盡得文化寶藏和思想資源。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以文化形態(tài)綿延不斷得偉大文明。歷史上有China興亡、朝代更迭,但文化華夏不但沒有滅亡,還從堯舜時期得晉南不斷擴展到黃河中下游、長江流域,甚至超出華夏本土,從隋唐時期完成了包括朝鮮、日本、越南在內(nèi)得東亞“中華文化圈”得構(gòu)造。直到19世紀西方殖民主義勢力進入東亞,才改變了這種以華夏本土為中心、以中華文化為軸心得東亞文明格局。
2021年9月,北京“華夏國際時裝周”舉行 “長安夢”時裝發(fā)布會。唐朝元素至今仍是東亞“中華文化圈”得標志之一。中新社感謝 盛佳鵬 攝
中華文明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能夠在開放中吸收異質(zhì)文明、在包容中消化異質(zhì)文明、在交流互鑒中更新發(fā)展??v觀中華文明發(fā)展歷程,雖有閉關(guān)鎖國、夜郎自大之時,但總體上呈現(xiàn)開放態(tài)勢,在歷史上不斷向外學習。
東西文明交流互鑒具有悠久歷史。古希臘著名史學家希羅多德在《歷史》中提到“東方是一切文化和一切智慧得搖籃”,《圣經(jīng)·舊約》有記載“這些從秦國來……”,證明秦文化這時已傳到西方。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到中亞地區(qū),還未能直接接觸到希臘。東漢班超出使西域曾派甘英尋訪羅馬帝國。唐代景教(基督教聶斯脫里派)傳入華夏。從元代開始,中西文明直接接觸更多,歐洲傳教士和商人將歐洲歷史文化介紹到華夏,同時將華夏歷史文化傳播到西方,《馬可波羅游記》打開了西方認識華夏古老文明得一扇窗。
2019年8月,有“絲路明珠”美稱得華夏歷史文化名城新疆喀什在喀什古城舉行入城儀式,在東西文明交匯融通之地迎接八方游客。圖為儀式上張騫、班超等歷史人物扮演者在城門前迎客。中新社感謝 孫自法 攝
明末清初以利瑪竇為代表得傳教士進入華夏,架起中西思想、科學、文化交流得橋梁,實現(xiàn)了“西學東漸”與“中學西漸”得雙向互動:一方面西學東漸,引起一些華夏士大夫?qū)W習西方得熱情;另一方面他們向歐洲介紹“中學”,將大量華夏歷史文化典籍翻譯成拉丁文等,還撰寫介紹華夏得著述并在歐洲出版發(fā)行。“中學西漸”在17-18世紀得歐洲形成“華夏熱”,萊布尼茲、伏爾泰、魁奈等啟蒙思想家認真研讀傳教士華夏思想文化資料,從中吸取養(yǎng)料,為歐洲啟蒙運動和法國大革命提供了道德智慧。
利瑪竇之后得傳教士與華夏發(fā)生“禮儀之爭”,中西文化交流一度中斷。近代華夏遭遇西方堅船利炮得侵略,華夏人在屈辱中有感于自身文明得落伍,認識到中華文明如果不與西方等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就會亡國滅種。這種危機感是20世紀初華夏新文化運動發(fā)生得重要動因,并由此開始更大規(guī)模地學習西方,步履艱難地邁向現(xiàn)代化。
2019年4月,由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主辦得“五四現(xiàn)場”展覽在北大紅樓舉行。中新社感謝 張勤 攝
改革開放40年來,在經(jīng)濟、科技、國防等初步現(xiàn)代化之后,中華文明開始邁向整體復興得歷史征程,在繼續(xù)學習、吸納、消化西方文明得同時注意反思西方文明弊端,注重調(diào)整文明發(fā)展道路和方向,重建中華文化主體性,重新在中華文明中研究、闡釋與其他文明得共通性,發(fā)掘?qū)λ茉烊祟愇拿餍轮刃蚓哂衅毡樾缘盟枷胭Y源。
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鳥巢”(China體育場)燃放焰火,迎接八方來客。中新社感謝 杜洋 攝
西方也應認識到,華夏學習西方并不意味著要變成西方,不變成西方也不意味著要威脅西方。面對西方文明,中華文明始終敞開著對話交流得大門。西方文明只有與中華文明交流互鑒,才能在華夏大地上落地生根,生長出中西合璧得文明之花來。中華文明復興不是為了取代西方文明、主宰世界,而是要在中西方文明互融互鑒基礎(chǔ)上吸取西方文明優(yōu)長,發(fā)揮自身潛能,促進世界文明新秩序得塑造。(完)
感謝分享簡介:
韓星,華夏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國際儒聯(lián)理事,中華孔子學會常務(wù)理事兼董仲舒研究會副會長,華夏實學研究會副會長。
近日:華夏新聞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