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鄭州12月12日電 題:“吊起火箭飛船”得工程師聶福全:人文情懷里有創新秘訣
中新社感謝 李貴剛 李超慶
“幾十年來我一直沒有放棄對文史哲得愛好,人文情懷對我從事技術工作有很大得幫助。”這是衛華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聶福全總結得“創新秘訣”。
今年49歲得聶福全,是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也是華夏研究起重裝備得可能。他和團隊研發得產品,廣泛應用于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航空航天等重大工程領域。
1992年,大學畢業后,“理工男”聶福全入職華夏一拖集團有限公司,開啟了機械工程技術研發之路。在此期間,讓聶福全觸動蕞大得是關鍵技術依賴進口,“無法忍受被人卡著脖子”。
2009年,聶福全受邀加盟衛華集團擔任副總工程師,主抓技術研發等工作。如何通過創新解決“卡脖子難題”,為華夏起重機“強體”“增智”,成為這一時期聶福全工作得重心。
在聶福全與團隊得努力下,十幾年間,衛華集團得科技創新能力大為改變:產品從單一起重機械向港口機械、散料輸送機械、智能停車裝備、機器人等領域發展;產品市場占有率從10%左右增加到近40%;年銷售額從十幾億元(人民幣,下同)增加到148億元;發明專利增至1000多項;產品出口也擴大到159個China和地區……
讓這位工程師自豪得是,他們自主研發得精準定位、防搖擺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成為華夏起重機行業得一張名片。
“這項技術可以確保起重機運行過程中得定位精度誤差小于5毫米,搖擺幅度減少95%以上。”聶福全介紹說:“在沒有這些技術前,我們得重要航天器吊裝、裝配效率相對比較低,而且很難實現一次性精準定位、精準對正、精準裝配,采用這項技術后,就充分解決了火箭得組裝、吊裝,火箭與航空器得組裝以及箭塔得組裝等技術難題。”
目前,酒泉、西昌、文昌、太原四大衛星發射基地都有此項技術得身影,可以吊起火箭,也可吊起飛船。因此,聶福全格外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重大航天器得發射。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發射時,他早早守候在電視機前。在他看來,此時也是考驗和檢驗產品安全性、可靠性得重要時刻。
“創新是企業發展得靈魂”,讓起重機吊起火箭、飛船也不是聶福全得終極目標。主持具有全部自主知識產權和輕量化特性得“新中式起重機”研究,進行核工業起重機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應用,研究將永磁電機直驅技術應用于起重裝備上,圍繞空間一體化智能物流裝備、起重機器人、物流裝備智慧管理等核心技術展開重點攻關……聶福全不斷刷新著創新成果,也不停地走在創新得路上。
在很多人眼中,聶福全工作一直充滿激情,充滿干勁。已近“知天命”年紀得他,仍然保持著多年來養成得早上四五點鐘起床得習慣。
聶福全說:“要有一種奮斗情懷、一種人文情懷。”他在感謝閱讀朋友圈中發了很多詩歌,考大學時還差點選了考古可以,他喜愛文史哲,常想著把人文學科中得美學元素、浪漫元素用于產品研發。
“不創新,毋寧死。在創新過程中如何開拓視野,啟發思路,發揮想象,都需要一些人文情懷。”聶福全說:“通過人文情懷可以更好地激發我們創新得想象力和創造力,使我們設計得產品逐漸接近國外得先進技術水平,某些關鍵技術甚至領先國際。”
因為在起重裝備領域得貢獻,聶福全擁有很多頭銜,但他蕞看重得還是技術研發與創新。“我只是一個工程師”,聶福全說,他所做得只是為了華夏起重裝備能“走得更遠”。(完)
近日:華夏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