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鄭州,感謝 王平安 張晨靜)訊,今年以來,豬價進入下行通道,從年初到現在跌幅已超50%,行業整體在極短時間內從高額利潤到深度虧損,但受收儲、市場需求變化等因素,豬價于6月底、10月中旬出現兩次暴力反彈。
豬價暴漲暴跌背后有哪些邏輯?生豬供需究竟如何?豬周期“拐點”是否將近?為撥開行業迷霧,近期,財聯社感謝實地走訪中大型養殖廠、養殖散戶、豬肉流通商、獸用疫苗等多個產業鏈主體,探究當前生豬市場。
一線調研發現,10月豬價暴漲主要是由于大豬需求升溫帶動標豬價格上漲,但行業整體供應過剩基本面并未改變,6-8月低效母豬淘汰量級雖大但未“觸底”,然而后備補欄又熱情再起,生殖效率有望提升。某一線養殖場負責人坦言,淘汰產能情況并不徹底,短期難言“拐點”將近,即便開始新一輪豬周期,豬價也很難達到此前巔峰狀態。
消費升溫
10月初,豬價持續下跌,國慶降至年內低點,但節后在天氣轉冷,同時大豬斷檔、養殖戶扛價惜售等綜合影響下,豬價迎來四季度第壹次強勢反彈。
對于北方地區而言,今年冷空氣相比往年到來得較早,天氣轉冷后市場上對于大豬需求驟然上升。河南某小型生豬養殖戶對財聯社感謝表示:“目前市場上腌灌臘腸熱情較高,臘腸用肉偏愛大豬,夏季養殖戶大批量出清大豬,導致大豬緊俏,帶動豬價上漲。”
今年豬價低迷帶動局部地區提前進行臘腸制作,相關上市公司業績也能側面印證,位于四川天味食品(603317,SH)前三季度香腸臘肉調料收入6,394萬元,同比增長近33倍。
此外,豬肉消費下沉增速驚人,生豬行業人士透露,國慶節前豬價大幅下跌,來自三四線、農村等地消費增量明顯。對此,豬易網首席分析師曾紫華在近期蜂網·舞陽電話會議上也表示,10月中旬,北京、上海等大型批發市場豬肉走貨量增加一成左右,但三四線城市、鄉鎮農村豬肉消費增加情況非常明顯,甚至有3-5倍增長幅度,同時,囤貨情緒、“抵制”思維亦助推白條豬肉走量。
但是消費前置、投機囤貨可能會對后市形成利空影響,同時10月低價刺激需求邏輯可能也會悄然改變,當前豬養殖戶惜售、壓欄心理恐被帶動,如果規模場、散戶春節前集中出欄,可能會存在價格風險。
值得注意得是,財聯社感謝本次調研發現,多數養殖戶、規模場場主認為,中央收儲信息是本輪豬價上漲得重要原因之一,他們表示,中央收儲數量雖然不多,但是給市場帶來價格標準和提振信心。
生豬供應仍然充裕
生豬消費旺季來臨,優質豬源短時緊缺,豬價隨之上漲,但生豬供應過剩格局并未發生扭轉。數據顯示,2020年豬肉產量跌至4150萬噸后,2021年豬肉產量快速回升,根據統計局蕞新數據,前三季度豬肉產量為3917萬噸,同比增長38%。
一線感受與上述數據一致,河南某中型規模場負責人薛某對財聯社感謝表示:“市場上豬太多,雖然6-8月淘汰了一部分養豬者和產能,但養殖集團上量太多,且上量速度太快。”在他看來,2018年非瘟前,集團豬企占比可能不到10%,但是現在集團豬企占比或在20%-30%。
一線流通商也認可豬肉供大于求得看法,他表示,2018年非瘟過后,身邊養殖散戶產能普遍減少30%,但是集團化豬企崛起,一個規模豬場可以抵減幾十至上千散戶生產能力。此外,養殖散戶有“船小好調頭”得特點,豬價暴跌時候他們產能去化很快,但是一旦豬價回歸盈虧線以上,他們還會再次回歸,具有較大供應彈性。
與其他行業不同,養殖行業偏好擴張,產生利潤時,大多數養殖戶和集團企業都會擴大再生產,極少數會選擇落袋為安。上述薛某表示,2019年下半年養殖戶積極性很高,去年養豬利潤極高,有不少人今年年初擴產,結果損失慘重。
事實上,不僅僅是散戶,集團化豬企自去年起也在加速擴張,近半年豬價低迷才有所放緩。根據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所有上市豬企均實現出欄量同比正增長,前五大豬企出欄量同比增速從高到低依次為牧原股份134%、正邦科技83%、新希望52%、天邦股份41%、溫氏股份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