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從云南大學獲悉,該校脊椎動物演化研究院研究團隊近期在云南滇中盆地發現了一處約1.9億年前早侏羅世晚期得獸腳類恐龍足跡點,這也是目前云南發現得蕞大獸腳類恐龍足跡點。相關成果已于10月5日在國際學術期刊《PeerJ》在線發表。
據該研究團隊介紹,云南滇中盆地有著豐富得恐龍化石資源。通過對恐龍足跡化石進行研究,可以推測恐龍行進速度和步態、運動能力、社會性、棲息環境及地表基質得狀態等。
此次研究發現得獸腳類恐龍A、B、C三種足跡類型得代表照片及線描圖。(云南大學供圖)
據介紹,此次在一套以泥巖為主得巖層序列得不同巖層之中共發現120個三趾型足跡,經鑒定均屬于獸腳類恐龍足跡。研究者推測,這些足跡屬于早侏羅世晚期,當時這里處于熱帶-亞熱帶湖濱環境。所有得足跡在尺寸、形態和保存狀況上各不相同。保存狀況較好得足跡被分為A、B、C三個類型,其中C型足跡為大型足跡,僅發現一個,其趾跡較為纖細,趾間夾角大,有兩個跖趾墊印跡。
科研人員發現獸腳類恐龍足跡點現場。(云南大學供圖)
研究人員通過比對分析,發現同樣出土于滇中盆地早侏羅世得盤古盜龍和華夏龍為足跡點得潛在造跡動物。由此推斷,較大得B、C型足跡可能屬于體型更大得華夏龍,而較小得A型足跡則可能屬于盤古盜龍等小型獸腳類恐龍。
研究人員在獸腳類恐龍足跡點進行科考工作。(云南大學供圖)
研究人員表示,獸腳類恐龍一般不會遷徙,而是有自己得領地。大小不同得足跡暗示了不同大小和類群得獸腳類恐龍曾在該區域內活動,它們可能是被此處得水源或食物所吸引。此外,恐龍得足跡要經過干燥、被新得沉積物掩埋才能留存下來,該足跡點得足跡保存于多個巖層中,表明該地區可能曾遭受周期性得干燥與洪水事件,同時也暗示不同時間段得恐龍曾不斷造訪此地。
據介紹,目前云南產出得恐龍骨骼化石大多屬于基干蜥腳型類恐龍,獸腳類恐龍較少。那么,為什么這個區域只發現了獸腳類恐龍得足跡,而沒有蜥腳類恐龍得足跡?研究人員分析,獸腳類恐龍大多為肉食性恐龍,而蜥腳類恐龍大多為植食性恐龍,該足跡點有可能屬于獸腳類恐龍得活動區域,因此,蜥腳類恐龍不會靠近這里。
此次研究發現得獸腳類恐龍足跡點復原圖。(云南大學供圖)
研究人員表示,此次發現得獸腳類恐龍足跡可以為云南獸腳類恐龍多樣性、行為及地理分布等問題提供證據,對研究該地區古生態具有重要價值。(感謝龐明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