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文分享-福建頻道 來自互聯網稿
枕山面海、擁江攬湖,地處福建東北翼得寧德市是China森林城市,山、水、林、城、田、海兼備得自然生態景觀是閩東人驕傲得寶藏。近年來,踐行著“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得寧德市,立足資源優勢,不斷優化農業產能,統籌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得全面振興。
寧德福安市賽岐鎮千畝葡萄園。寧德市委宣傳部供圖
2020年,寧德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584.14億元,比2015年增加171.57億元,增長率達41.6%,年平均增長3.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50元,比2015年增加6659元,年均增長9.0%,增幅高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個百分點。
綠水青山 生態振興書寫閩東畫卷
在周寧縣得坂坑村,錯落有致得民居小樓、平整得村組道路與村中得花草樹木交相輝映,一幅生態鄉村得和諧景致。很難想象幾年前這里垃圾遍地、污水橫流。
以“古田縣鄉村振興工料法”修繕得古民居荷風小院。寧德市委宣傳部供圖
在外經商得村民宋祖端坦言,曾經得坂坑村“路邊垃圾成堆,雞圈、豬圈一個接著一個,臭氣熏天”,出去得人不愿回,外頭得人不愿來,這一度讓坂坑村得發展陷入瓶頸。
窮則思變。在寧德市、縣鄉村生態振興專項小組指導推動下,坂坑村一方面以“綠盈鄉村”建設為抓手,著手改善人居環境,探索開展垃圾干濕分類、廚余垃圾治肥等工作。另一方面,村中得“廁所革命”探索推廣污水凈化、糞污資源化、管理常態化治理模式,改變了糞池朝天得舊狀。2020年7月,以坂坑村為試點總結提煉出得“泗橋鄉農村廁所糞污處理及資源化利用”典型模式,被農業農村部、衛生健康委、生態環境部等China部委確立為典型范例并向華夏推廣。
如今得坂坑村,亂搭亂建少了,垃圾堆搖身一變成了休閑廣場、休憩亭,路旁臭水溝成了人行道,處處鮮花,放眼綠色。
生態好了,把綠水青山轉變為生態福利水到渠成。坂坑村黨支部書記宋玉春介紹,通過土地流轉,坂坑村得荒地變花園,也讓生態美景成了村民們得致富法寶。
在外創業得黨員王永光返鄉創辦生態農業發展公司,依托線上銷售、線下花海旅游節等模式,實現杜鵑花年銷售額200多萬元,引領該村70多戶農戶增收致富。此外高山瓜果、漁業等綠色產業也逐漸讓村民得腰包鼓了起來。
坂坑村得故事并非個例。壽寧縣下黨鄉下黨村以“只賣茶園不賣茶”得扶貧新模式,被原國務院扶貧辦列為華夏12則精準扶貧典型案例之一。蕉城區三都鎮礁頭村推動海上養殖綜合整治,讓海灣逐漸“水清灘凈、魚鷗翔集、人海和諧”。垃圾分類得推廣使“零污染村莊”在古田縣黃田鎮洋上村成為現實……
在“兩山”理念引領下,寧德市持續推動綠化、綠韻、綠態、綠魂得鄉村生態振興建設。2020年,寧德市共完成29條中小河流治理,植樹造林11.77萬畝,水土保持治理面積26.8萬畝,全市“綠盈鄉村”累計占比71.5%。69.98%得森林覆蓋率讓寧德成為華夏大陸沿海蕞綠得城市。
向著“山更好、水更清、林更優、田更潔、天更藍、海更凈、業更興、村更美”得目標,寧德市2020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84.14億元、增長3.1%,群眾吃上了“生態飯”,唱響了“增收曲”,生態紅利進一步釋放。
因地制宜 產業振興描繪奮斗圖景
守好了綠水青山,寧德得鄉村振興路向著產業規?;⑵放苹藴驶⑿畔⒒?、企業化發展“一路高歌”。背靠閩東山、水、林、城、田、海層次豐富得自然條件,寧德市委市政府因地制宜提出水產、茶葉、食用菌、水果、蔬菜、畜牧、中藥材、林竹花卉和鄉村旅游等“8 1”特色產業發展思路,構建起了“一縣一業”得農業特色產業格局。
崇儒鄉畬山農民可以合作社員工正在包裝黃囊地瓜米。夏斌攝
占華夏產量90%以上得銀耳、約占華夏年產量80%得大黃魚、占福建省84.5%得太子參……在閩東得沃土上,過去不起眼得小產業讓農民們成了“大贏家”。
古田食用菌、福安水果、福鼎茶業、周寧茶業、蕉城生豬、壽寧茶業6個省級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形成品牌;福安社口、賽岐、穆云,柘榮城郊4個華夏農業產業強鎮實現蛻變;壽寧縣入選第二批China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福安、壽寧、福鼎入選華夏十大生態產茶縣……
“種植第壹年,僅茶葉一項我就收入了12000多元,比務工收入還多。以后還要繼續擴大白茶種植面積?!币黄〔枞~“變身”脫貧大產業,柘榮縣楮坪鄉石咸村村民吳青梅嘗到了產業發展帶來得甜頭。
得益于寧德對優勢農產品得區域布局,區域特色產業帶、特色產業集中區,輻射提升了特色產業得質量?!笆濉逼陂g搭建得產業規模化發展平臺,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林下經濟示范基地面積5萬畝以上,畜禽規模養殖場有異位發酵床42家,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綜合利用率超93%。
不僅如此,設施化標準化建設下,當前寧德設施果蔬面積14.5萬畝,面積比2015年增加4.7萬畝。其中,福安等地得設施葡萄畝純收入約8000元,是露地栽培得2倍以上。海上養殖綜合整治工作成為華夏水產養殖高質量綠色發展典型案例。
產量上來了,質量提升了,品牌建設也沒落下。近年來,寧德致力于構建區域公用品牌 企業品牌雙輪驅動品牌體系,目前寧德市涉農類華夏馳名商標26件,福建名牌農產品12件;China地理標志證明商標79件,覆蓋水產、茶葉、食用菌、水果、蔬菜、畜禽、林竹花卉、中藥材等產業,數量居華夏設區市首位。
西浦村水利風景區得景觀。寧德市委宣傳部供圖
值得一提得是,在一二三產業發展勢頭正盛之際,寧德進一步以融合之勢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拓寬增收鏈,創新以農旅、茶旅、康養旅游等為代表得新業態。在福鼎,精深加工、休閑觀光有機融合得新業態,正成為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得新動能。
白茶莊園中,白墻黛瓦得品茗館、現代化茶葉加工廠房,古韻橫生;柏洋鄉得葡萄園里,巨峰葡萄晶瑩剔透,果香飄飄;三都澳內,豐收得大黃魚濺起層層浪花……
在產業振興得大道上,勤勞智慧得寧德人正在九山半水半分田間書寫著閩東特色得“山海田經”。
聚才引賢 激發鄉村振興動能
弱鳥先飛、滴水石穿,寧德鄉村振興要“財”氣更要“才”氣。在閩東得熱土上,有這樣一群人扎根鄉野基層,奉獻出自己得青春和智慧,不斷為鄉村振興注入源頭活水。寧德市農業農村局經濟作物技術推廣站站長、教授級高級農藝師袁韜就是其中一位。
6月9日,袁韜隨志愿服務隊來到寧德市蕉城區八都鎮,圍繞當地柑橘生長條件、種植密度,農藥化肥使用情況,向種植戶們做了深入淺出得分析。村民們連連點頭,紛紛記下要點。
袁韜已不記得這是第幾次為農民進行技術指導。作為寧德市駐鄉聯村科技特派員,他常年在一線開展科技幫扶、技術指導、成果對接工作,多年來為15個鄉村提出產業發展建議、培養新型職業農民500多人、推廣科技成果應用到10萬畝葡萄,每畝新增效益3500多元……
福安水蜜桃年產值超億元,是農民得重要增收渠道。寧德市委宣傳部供圖
人才是鄉村振興得關鍵,為了讓更多和袁韜一樣得有志之才投身鄉村振興事業。近年來,寧德市實施鄉村“人才集聚、素質提升、精準服務、環境優化”四大工程,著力以“引、育、用、留”破解鄉村人才瓶頸,不斷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
2019年以來,寧德市鄉鎮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工作人員計劃3730人,其中醫療衛生機構787人,農業、林業、水利等部門443人,農村中小學教師2459人。特別是鄉村教師得引進,每年安排到鄉村任教得新任教師均占招聘教師總數66%以上,為鄉村教育注入源源不斷得活水。
人才來了,如何讓他們發揮應有價值?鄉村急需得“新農人”該如何培育?
對此,寧德市通過開展鄉村技能人才評選、鄉村助學行動,提升農民素質,不斷做大職業教育,加強鄉村教師、鄉村醫生隊伍建設,全方位為鄉村培養人才。
2019年至今,“春潮行動”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52130人,培育高素質農民(新型職業農民)10254人;雨露計劃補助對象4253人次,發放補助資金1269.9萬元。
通過深入開展“導師幫帶制”試點,把外出鄉賢能人等引回來、培養起來,寧德市已建立7000多人得后備力量庫,為村級組織換屆儲備人才。
為讓更多人才服務于鄉村振興,寧德市制定“十百千萬”可能服務鄉村振興行動計劃,設立16個可能服務基地,選派303名科技特派員駐村服務,組織2663名可能組團對口服務,遴選11381名可能組建可能庫,引導各類人才形成合力,助推鄉村振興,構建多層次人才精準服務鄉村振興體系。據統計,自2019年起,寧德共組織4339名可能,開展支農、支教、支醫等多種形式得對口幫扶和社會事業公益性服務活動1018場次,惠及群眾9.36萬人。
在“引、育、用、留”得人才策略下,農業成為有奔頭得產業,農民成為有吸引力得職業,農村成為安居樂業得家園,寧德因此吸引了不少善經營得“農創客”、懂技術得“田秀才”同聚在鄉村振興得道路上,形成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得強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