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瀘縣得地震牽動著所有人得心,據華夏地震臺網正式測定,9月16日4時33分在四川瀘州市瀘縣發生6.0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事實上,四川瀘縣在當天不止是發生了這一次地震,而是在9小時之內,一共發生了3場地震。
第壹場地震發生在9月15日晚上八點半,震級3.0,震源深度12千米;
第二場地震就是造成多人傷亡得6.0級地震,發生在9月16日凌晨,震源深度10千米;
第三場地震發生在9月16日凌晨4點55分,震級2.8級,震源深度15千米。
其中6.0級地震事故造成了多人傷亡,不少建筑倒塌,或者出現裂縫,對當地影響較大。另外兩次地震震級較小,幾乎感覺不到。
我們知道,華夏位于世界兩大地震帶上,分別是環太平洋地震帶以及歐亞地震帶,其四川就位于歐亞地震帶上。
歐亞地震帶所釋放得地震能量,占全球地震總能量得15%,主要是淺源地震和中源地震,缺乏深源地震,而此次四川瀘縣發生得6.0級地震,就屬于淺源地震。同等級別得地震,淺源地震造成得破壞比深源地震更大。
雖然華夏境內有兩條大地震帶,但從華夏地震活動特征來看,華夏得大地震多發于華夏西部地區,其中西部地區發生得地震頻次,占據了華夏全部地震活動頻次得90%左右,其中不乏特大地震,比如:汶川大地震。
那么問題來了,四川瀘縣也位于華夏歐亞地震帶上,而華夏大地震又集中在歐亞地震帶上,那此次瀘縣6.0級地震,是此次地震活動得主震,還是大地震得前兆呢?
地震發生得原因地球上90%得地震屬于構造地震,而構造地震多發于板塊交界處,這是因為,地球內部有一個炙熱得地核,溫度可達5000攝氏度左右,如此炙熱得高溫,足以融化絕大多數物質,只是由于地核處壓力也非常強,以至于地核仍舊以固態得形式存在。
但是在地核之外,壓強沒那么高得地幔處,受到地核得影響溫度也非常高,溫度可達1000攝氏度以上。受到高溫影響,地幔處得物質以熔融狀得形式存在。
地幔層得上下部分受熱并不均勻,其中地幔底部與地核接觸,溫度非常地高,而地幔上部與冰冷得巖石圈接觸,溫度偏低,就這樣下地幔得物質受到高溫而向上升,而上地幔得物質受到低溫影響而向下降,此時就會形成熱對流。
在熱對流上升或者下降得地方,就會帶動著板塊得移動,形成板塊漂移。而板塊在漂移過程中,可能會與其他板塊發生碰撞,或者遠離其他板塊,由此就會形成地震、火山等。
由于地殼運動時時刻刻都在發生,所以地球上得地震發生頻次也非常高。據統計,全球每年大約發生500萬次地震,其中絕大多數都是無感地震,只有5萬次可以被人們感覺到。大地震發生得頻次較低,全球每年會發生1000多次5級以上地震,100多次6級以上地震,20多次7級以上地震。
當然,除了構造地震之外,也有其他原因引起得地震,比如:小行星撞地球,炸彈等因素,但總體而言主要是構造地震,此次四川瀘縣發生得地震就是構造地震。
盡管地震發生頻次較高,但絕大多數地震發生在人煙稀少地帶,以及海洋之中,還有一部分地區雖然頻繁遭受地震,但當地建筑抗震等級較高,造成得危害并不會特別嚴重,只有對人類產生影響得地震才被我們所認識,所以我們會誤以為地震很少發生。
瀘縣6.0地震是大地震前兆么?我們知道,有一些大地震在發生之前會先發生小地震,比如:1975年海城7.3級地震發生之前,發生了一系列小震,也正是憑借著這些小震,可能們成功預測了海城大地震得發生,減少了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那么此次瀘縣地震,是大地震得前兆么?
事實上,并不是每一次大地震之前都會有小地震,也不是每一次地震都是大地震得前兆。
四川瀘縣6.0級地震發生之后,可能根據區域構造特征、歷史地震活動水平、地震序列特點等綜合分析認為:該區域近期發生更大地震得可能性不高,但是可能會有3、4級得余震發生,當地民眾仍需要注意避險,不要在危房附近停留。
總結瀘縣地震是因為構造地震,位于云南昭通到四川宜賓一條北東向得斷裂帶上,該斷裂帶得地震往往有震群性,地震活動得衰減比較慢,所以要注意余震得發生。據可能預測當地可能會有3、4級余震,余震震級較小,不會進一步破壞建筑物,但危房和危墻仍需注意倒塌風險。
#四川瀘縣6級地震已致3死60傷##瀘州6級地震現場 大量房屋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