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武漢1月7日電 題:六旬葉畫非遺傳承人守藝30載:葉中有畫、畫中有葉
作者 武一力
芭蕉葉上層巒疊嶂的山水,菩提葉上生氣靈動的花鳥,紫荊葉上纖毫畢現的走獸……在今年61歲的劉義橋眼里,葉子無疑是世界上最佳的天然“畫布”。揮毫點染之間,花鳥蟲魚獸禽、小橋流水人家、高山大漠人物躍然“葉”上,與植物紋理、筋脈渾然一體,生動而古樸。
圖為葉畫作品《鹿鳴春光》 武一力 攝中國葉畫創始人劉義橋,也是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從事葉畫創作30載,創立了傳統方框方畫的格局,形成了葉畫藝術獨特的內圓外方、方圓結合、葉中有畫、畫中有葉、葉外無畫勝有畫的三維境界。
圖為葉畫作品 武一力 攝劉義橋介紹,葉畫以葉子為繪畫載體,借助葉子的形狀、色彩、紋理、筋脈、褶皺、破損依勢作畫,是一種將自然與藝術融為一體,生命與繪畫相結合,令人與自然更貼切的綠色環保藝術。
圖為劉義橋作品《中國葉畫》 武一力 攝“我的葉畫創作靈感最早來源于2500多年前的《貝葉經》,那時候沒有造紙技術,古人就用鐵筆在貝多羅樹葉上刻寫經文、歷史記載、神話傳說和詩歌等。”他說。
為了搜羅更奇特稀有、更適合作畫的樹葉,30年來,劉義橋“尋葉”足跡遍布亞洲、南美洲和大洋洲。在他的工作室內,也陳列著美人蕉、紫荊葉、竹葉、菩提、荷葉等不同種類、大小各異的葉片,仿佛走進一間植物博物館。“有一年,我一人去神農架尋葉,不慎摔倒,折斷手指。為防止千辛萬苦采回的葉片枯萎,我一咬牙坐飛機趕回武漢,對來之不易的葉片進行消毒保鮮處理。”劉義橋說。
圖為經過處理的葉片 武一力 攝要讓一片普通的葉子變成一張上好的“畫布”,首先要進行防腐、防裂、防蛀、收水等11道制作工序以及整燙、冷熱復托、扯皮拉筋等7道加工工序。劉義橋介紹,整套流程需要花費一個多月時間,只有這樣,葉子才能變得“滑如絲、柔如緞”,適合作畫,易于保存。
記者在劉義橋的葉畫作品《鹿鳴春光》中看到,該作品以芭蕉葉為載體,長約1米,畫中兩只梅花鹿駐足在紫藤下,靈氣十足,寓意著“福祿壽”和“紫氣東來”。葉子因質地特殊,較難著色,為此,劉義橋選用繪制唐卡的礦物顏料,獨創了筆法、技法和上色方法,經過至少6遍上色工序,可在葉子上繪制出國畫、油畫、水彩、水粉等多種不同的風格。
他潛心創作葉畫藝術30載,至今獲得國家專利50余項。在2019年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期間,他的葉畫展覽也受到了世界各地賓客的歡迎。葉畫成為武漢對外文化交流的一張名片,這令劉義橋感到驕傲。
“希望把葉畫這門技藝傳承給更多年輕人,走出國門,讓世界熱愛中國文化,熱愛自然。”劉義橋如是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