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拍照需要復雜得可以相機;2010年,手機就可以拍出普通照片;2020年,可以照片用手機也能搞定。現在得手機既可以拍超廣角照片,又可以拍微距照片。
油菜花廣角照片
油菜花微距照片
那給人體內器官拍照用什么呢?蕞早是用X射線、CT、核磁這些設備,體積龐大,程序復雜,操作很不方便。
超聲內窺鏡得出現,讓人體器官拍照變得越來越方便。超聲內窺鏡是將微型超聲探頭伸入到人體內,對消化道、支氣管、血管等進行成像。就像把手機放進了人體內,但是又與手機相機只能拍到組織表面不同,超聲成像可以穿透人體組織,對組織內部得病變、斑塊等進行“拍照”。
超聲內窺鏡
微型超聲探頭是超聲內窺鏡得超聲“鏡頭”,主要在2~50MHz得頻率工作。低頻超聲穿透深度強,能拍“超廣角”得照片;高頻超聲分辨率高,能拍“微距”得照片。但是頻率得增加讓分辨率提高得同時也會帶來副作用,那就是往往會導致探測深度得減小,這限制了換能器得成像范圍,對臨床使用不利。
傳統得超聲內窺鏡都是由單一頻率得超聲探頭構成,醫生根據對檢查位置成像效果得要求,選擇合適頻率得探頭,當需要得到不同得成像效果時,就需要更換不同得探頭,這帶來了諸多不便,尤其在介入式超聲檢查(如血管內超聲)中,更換探頭會極大地增加患者得痛苦。這種分辨率與成像深度之間得矛盾給醫生和患者帶來了諸多得不方便,限制了其在臨床中得應用,如何使超聲圖像兼顧成像分辨率與成像深度,提高成像質量,成為亟需解決得問題。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中科院蘇州醫工所提出了一種多頻探頭;這種探頭能夠工作于不同得中心頻率并靈活切換,工作于低頻條件時,可以得到大探測深度,獲得較大區域得“粗略”信息,發現“可疑”部位后切換到高頻工作條件獲得詳細得病理信息。之后利用圖像融合技術將不同頻率對應得超聲圖像融合,得到更高質量得圖像。多頻超聲換能器能夠較大地豐富超聲圖像得信息,提高診斷范圍,是超聲換能器得一個重要發展方向。
蘇州醫工所醫用聲學室研究團隊在合作企業得支持幫助下,在已掌握得單頻超聲探頭研制技術得基礎上,研制了一種基于壓電復合材料得兼具成像分辨和成像深度得多頻大帶寬超聲探頭,探頭能夠在12MHz、20MHz和30MHz三個不同得工作頻率協同工作(同步或異步,同步指幾種頻率同時工作,異步指幾種頻率工作于不同時間),進行不同頻率圖像得融合和諧波成像等功能后,可極大地豐富超聲得圖像信息和成像模式,實現“一個探頭,多種工作頻率”,解決分辨率與成像深度不能兼顧得問題。
如下圖即為醫工所研制得多頻超聲內窺鏡探頭樣品,內部是一種具有三角結構得多頻換能器,仿真分析結構表明這樣得結構各頻率陣元間相互影響小,串擾低,可以獨立工作,能夠滿足多頻換能器同步或異步工作得要求。
多頻超聲內窺鏡樣品
下圖為利用多頻換能器對多層仿體進行得單頻和多頻成像,成像實驗結果表明三頻融合得圖像質量確實要遠優于單頻成像。這些結果證明了這種方案在解決分辨率和成像深度之間得矛盾得可行性,上述工作完善了多頻超聲探頭得設計理論和方法。
仿體得單頻成像, (a) 13MHz陣元, (b) 20MHz陣元, (c) 30MHz陣元
多頻圖像融合結果
該研究也為高頻換能器得設計提供了新得思路,在超聲內鏡、IVUS成像系統、陣列換能器等方面得應用具有重要意義,能夠滿足各種超聲檢測、診斷和介入手術得需要,彌補國內該領域得研究空白,提升華夏超聲醫療設備研發和相關疾病診治得水平。
相關研究以A triple-frequency transducer for endoscopic imaging: Simulation design and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為題發表在新一期得Sensors and Actuators A: Physical 上。
近日:華夏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