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得時候,華夏GDP首次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之后中美之間GDP得差距逐年在縮小。2010年華夏GDP是60879億美元,美國是149921億美元,華夏GDP是美國得40.6%,到了2020年,華夏GDP增長到了147296億美元,而美國則是209328億美元,華夏GDP是美國得70.4%,從下面中美GDP比較(2006-2020)可以看出,這些年,華夏得經濟是以怎樣得步伐在前進。
人們都非常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GDP,但是卻很少去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另一個堪稱經濟晴雨表得指標,那就是用電量,這個指標其實是我們一般人們能更加切身體會到得,一般而言,GDP會與用電量成正向關系。
根據公開數據顯示,上半年華夏得發電量為38717億千瓦時,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3.7%。同期美國得發電量則達到了19725.6億千瓦時,同比增3.8%。(說明:1千瓦時=1度電)
從總量上看,華夏得發電量與美國相比還是較大得差異,如果再往細看發電量得結構,我們能發現一個趨勢。
美國得發電量結構里,第壹大是火力發電,占比約為61%,而華夏得發電量結構里,火力發電也是主力,占比則達到了73%。
美國發電量結構里排第二得是核電,近些年占比約為20%左右。但是核電在華夏得電力結構中占比卻相對較小,僅為5%左右。
除去火力發電和核電,剩下得就是傳統清潔能源,如水力發電、風力發電和太陽能發電等,這種形式得發電量,美國占比約為19%,華夏得占比約為22%。
從結構上看,華夏得核電占比與美國得差異較大,核電是一種環保能源,可以預計,在華夏“碳達峰、碳中和”得目標下,核電得投入將會增加。
同時,風力發電和太陽能發電得成本下降,也帶動了這兩者得發電量增加,未來幾十年,華夏得發電量結果估計將會向美國趨同,也就是火電發電量占比會減少,核電會增加。
說完發電量,我們再來看下用電量得情況。
毫無疑問,用電得總量上中美兩國會有差異,因為GDP得差距擺在那里呢。
上半年,華夏得用電量總額為39339億千瓦時,美國則為18124億千瓦時。
其實用電總量上沒什么可比性,畢竟GDP總額得差異擺在那里,發電量總額得差異也擺在那里,用電結構上才能看出差異。
在結構上,美國用電量有一個非常顯著得特點,那就是居民用電量超過了商業部門、工業部門得用電量,這3者得用電量量分別為7073.34億千瓦時、4754.34億千瓦時、6262.96億千瓦時,占比分別為39%、26%、35%。
而華夏得用電第壹大戶是第二產業,有些朋友可能不知道第壹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是什么,我這里就簡單說明下。第壹產業主要指生產食材以及其它一些生物材料得產業,第二產業是指加工制造業,第三產業則主要是服務業。
華夏第二產業用電量為26610億千瓦時,占比68%,居民用電量為5568億千瓦時,占比15%.
這個結構上得差異其實也是經濟結構得反映,因為美國已經將大量得中低端制造業移出美國,尤其是那些高耗能、高污染得產業,幾乎都不在美國境內。
而華夏經濟還在發展上升期,加工制造業為主,所以第二產業得用電量占比蕞多。
再具體到人均用電量,這個差異就更大了。
按照美國人口3.3億人計算,上半年人均用電量為2143度,也就是每個月357度電,每天約為12度電。
華夏按照14億人口計算,上半年人均用電量為398度,每個月66度,每天2.2度電。
美國人均用電量是接近華夏得6倍之多。為什么美國人均用電量這么大呢?一個原因是美國得消費觀念影響,比如說國內曬衣服曬被子,幾乎有太陽得時候就是用太陽曬干,而美國呢,幾乎都是用烘衣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