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艦是中國首艘自主設計建造的航空母艦,自2019年12月17日正式入列后,備受關注。
從視覺標識系統到文創,山東艦都希望用年輕人的文化語境傳播正能量文化。于是,山東艦委托中船文化科技特聘首席設計師謝大歡帶領的設計團隊,做了視覺識別系統的整體創作設計,包括艦徽、艦標,并延伸至文創產品的開發。
這是一支“90后”為主的年輕設計團隊,歷經兩年半時間,打磨了28稿,他們最終完成了山東艦艦徽、艦標的設計。
作為山東艦的兩大主標識,艦徽、艦標簡潔大方,卻包含了非常豐富的元素,以及設計上的巧思。由此衍生出來的山東艦文創,比如飛織款艦帽,也與人們概念中的軍帽完全不一樣,青春、動感、時尚,成功地將軍事文化鏈接到青年文化,突破圈層走近了大眾。
今后,山東艦文創還將繼續設計其他產品,比如積木模型、潮玩手辦,讓更多人群走近山東艦。
與山東艦的官兵接觸下來,設計團隊發現,中國海軍年輕、開放、自信、素質高、國際化,“比我們想象中的還要帥!”
1月7日,由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指導,中國船舶綜合技術經濟研究院主辦,中船文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承辦的“山東艦文創發布會”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舉行。
本次發布會首次公開介紹了山東艦艦徽、艦標的設計理念,面向全球正式發布山東艦文創,并舉行了向軍事博物館捐贈山東艦艦徽紀念品,艦帽、拼裝模型等文創產品的饋贈儀式。
澎湃新聞: 你們為山東艦主要做了哪幾類的設計?
謝大歡: 山東艦委托我們做了視覺識別系統的整體創作設計,包括艦徽、艦標,再到應用系統(包括Vi系統、字體系統),以及每一個分部門的系統,整個系統還在不斷完善、持續設計。另外,我們還會延伸至文創產品的開發。
艦徽和艦標是兩大主標識。每條艦有且僅有一枚艦徽,它是每一條艦的精神象征,它的復制品會運用在相對正式的場合,比如交流中贈送的艦徽、登艦平臺、服裝等載體上。
艦標和艦徽扮演的角色不一樣。艦徽比較莊重,上面的元素比較多,代表了整條艦的氣質。艦標代表的是艦上每一位官兵的氣質,比較年輕,比較動感,配色上也比較有活力。同時,它的元素更簡單,會更廣泛、更自由地運用于艦上官兵的日常里,比如主艦帽,包括未來的T恤、帽衫,以及一些衍生的文創產品上。
澎湃新聞: 你們用了兩年半時間,經過了28稿的打磨,才最終完成艦徽、艦標的設計,為什么會耗時這么久?
謝大歡: 主要是艦徽設計了兩年半,改了28稿。因為這是中國第一艘航母,和設計一個企業的logo不一樣。我們要考慮中國人對航母的期許是什么,艦上官兵的自我認知是什么,要綜合這些考慮去設計,所以它包含的元素很多。你看全球優質的徽章,比如中國國徽,都是很多復雜元素組合在一起的。
為了把那些不同的元素平衡地組合到一起,我們將元素進行了分層。
第一,5米之外,你一眼會看到:我們采用航母45度破浪而出的角度,展現了山東艦作為中國第一艘國產航母橫空出世的氣勢;前部浪花取自海軍旗下部的三藍兩白的元素,與海浪融合統一;還有代表我軍的八一軍徽。這些會讓你形成第一個視覺的節奏。
第二,1米左右,你會看到第二層:地球的背景代表了這是一支國際化的海軍;牡丹花作為山東省的省花,纏繞在底部,突出了山東省的元素;舷號17醒目地疊加在牡丹花上。
第三,一枚優質的徽章還有很多細節,要經得起仔細欣賞。比如:地球的方位選擇讓航母橫跨西太平洋與印度洋;將藍色的橄欖枝圍繞在地球之外的藍環之中,代表這是一支和平之師;在橄欖枝的頂部,將忠誠、勇毅、精武、制勝8個字分列在軍徽兩側,代表著艦訓是航母官兵需要時刻牢記的使命;4顆金色的五角星和八一軍徽的五角星,一起呼應了五星紅旗;金色的纜繩是國際通行的海軍元素,同時配合了中間金色線條的裝飾;用取自海軍軍帽飄帶的元素托起艦徽,飄帶上的裝飾暗紋取自出新石器時代陶器上的水渦紋,象征著中國海軍雖然是一支年輕的海軍,但同時也是一支守衛著中華5000年文明的海軍。
提出這樣的設計方案后,艦上領導非常認可。以前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故事,甲方讓你改了28稿,還不如第一稿。我們不是這樣。把第一稿和最后一稿拿出來對比,你會發現原則和構圖沒有改變,都是在某一個細節層做調整,不會影響整體設計。
艦方很尊重專業,一直在說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只提訴求,而不是手把手教。我們就用我們的方式去完成訴求,28稿做下來,你會發現越來越成熟,而不是越來越糟糕。
澎湃新聞: 艦標的設計呢?
謝大歡: 整體構圖在風格上與艦徽形成了一個統一的體系,現代化,年輕化,有活力。相對艦徽的厚重,艦標更表達了艦上官兵的精神面貌。底部錨的變形與航母滑躍甲板融合在一起,托起雄鷹展翅的翅膀。八一軍徽從艦首騰空,表達了航母的特點。
配色上,我們選擇了與海軍最接近的海軍藍與白色,配合金色的錨構成了一個流暢而有識別性的外形,17舷號是最為重要的識別元素,用舷號字體放在構圖的正中間,成為了構圖的中心。兩邊的黃白線條取自于起飛跑道線的元素。
澎湃新聞 :主艦帽又是怎樣一個設計思路?
謝大歡: 這頂艦帽和傳統的艦帽很不一樣,傳統艦帽的帽檐上有橄欖枝,大部分是深色的,這是來自美軍等西方外軍的傳統。
中國海軍的文化是什么樣的?接觸下來,我們感覺中國海軍很年輕,很有活力,非常自信。所以,我們是從人出發,從每一個官兵的氣質出發做設計。
我們從中國海軍的軍旗擷取了條紋元素,帽檐上有三道藍、兩道白、一道紅,帽子正面有艦標,這個設計出來,立刻得到了艦上官兵的極大認可。
艦帽是海軍的文化產品,介于便服和軍裝之間,你看很多反映海軍的影視作品,士兵執勤穿軍裝時,要么戴軍帽,要么戴艦帽。艦帽也是全球海軍獨有的一個特點,每一條艦都有一款艦帽,代表了這條艦的文化,海軍出訪時都會贈送艦帽。
澎湃新聞: 除了主艦帽,你們還設計了飛織款艦帽,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謝大歡: 除了主艦帽,我們還提供了4款飛織款艦帽。它的面料很特別,是椰子鞋面料,輕薄,吸汗,透氣,特別適合在炎熱的狀態下在海邊執勤。這個面料運用在帽子上的專利來自中國企業。打了幾個樣品后,艦上官兵也非常喜歡。
飛織款艦帽更日常、更低調、更時尚,你可以把它理解為文創產品,分享給普羅大眾沒有問題。主艦帽要先保證艦上的供應,再考慮面向全社會發售。
從傳統上來說,它們不是軍用裝備,軍用裝備是不可能拿來交易的。它們都是山東艦的文化符號,這些文化符號能被普羅大眾分享,也是傳播航母文化的一個很好的載體。
澎湃新聞: 中國海軍為什么會開放授權做文創?
謝大歡: 做了艦徽、艦標以后,我們對航母的理解比較深入了,艦上也希望我們繼續利用艦徽、艦標的元素,延展出一套代表著航母文化的文創產品。
中國海軍其實非常開放、非常自信,尤其這兩年發展非常快,不僅下水軍艦總噸位很高,軍艦的科技含量也非常高。幾個軍種中,中國海軍對外出訪也是最多的,它還承擔了護航、撤僑等國際交流工作,非常國際化,相當于我軍的形象窗口。
中國海軍對電影《紅海行動》的藝術創作很支持,也給了我很大啟發,電影上映后,中國年輕人對軍事文化表現出高漲的熱情,就看你用什么樣的方式去講。
中國年輕人經常穿軍事風的衣服,用軍事風的潮牌,比如,美國空軍的飛行員夾克在中國賣得特別好,我就想,中國海軍為什么不能有特別潮、特別帥的文創開發?我們提出這個觀點后,得到了艦上的認可。航母文化用年輕人喜歡的潮流文化的方式去傳播,是一種有趣的嘗試。
我個人在之前與《上新了故宮》以及頤和園的文創合作中發現,文化需要通過挖掘其內涵進行二次創作,賦予其新時代的語境,才能更好地進行傳播。今天的文化環境以及文創氛圍,為山東艦文創創作的嘗試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澎湃新聞: 網上貌似已經有了艦帽的盜版?
謝大歡: 盜版猖獗也從側面說明了普羅大眾對軍事文化的熱情。
國內過去沒有軍事文創產品,我們提出由民間開發文創,由艦上授權我們使用艦徽、艦標,其初衷就是用文創的方式去創作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軍事文化符號,規避粗制濫造的亂象。普羅大眾在過去沒有渠道去買到高品質的軍事文創產品,才會催生盜版,這是一個供需矛盾的關系。
在國外,軍事其實催生了特別多的文化,比如西服就來自曾經的海軍軍裝。中國軍隊有非常多的文化符號等待我們去挖掘。山東艦的領導們也希望通過一個專業團隊,在維護航母嚴肅性的基礎上,去挖掘、去二次創作、去傳播這樣正能量的文化。
澎湃新聞: 你本人是軍事迷,對軍事文化有一定了解,但有些設計師可能并不了解軍事文化,你怎么帶著他們做設計?
謝大歡: 我們整個設計團隊很年輕,12個人參與,“90后”有八九個。
有些設計師是女孩,不僅僅對艦艇,而是對整個軍事文化都不了解,沒感覺,有些人一開始連艦載機——比如我軍的殲-15和美軍的F-15都分不清。
后來,我就帶他們看有關航母的紀錄片,看有關戰艦的電影,特別是《紅海行動》,很多設計師看完電影后的第一個感受,是中國海軍好帥好酷啊,帥氣成了他們繼續感興趣的動力。
同時,我也帶他們去了艦上,2017年2月至今去了不下10次,深入體驗了才能真正感受到航母的威嚴,不管是在船廠還是在軍港,那種氣勢太震撼了。因為畫了太多遍設計圖,他們如今能分清艦上的每一件武器,再也不是軍事菜鳥了。
澎湃新聞: 如此重大的項目交給這樣一支年輕的團隊,你對“90后”有什么印象和評價?
謝大歡: “90后”給我的感覺是,他們喜歡這件事,他們就會非常有動力,不計回報,很有熱情,但當他們不喜歡這件事,他們可能就不想干了。
比如山東艦,他們一開始就覺得這是國家的大項目,和自己有什么關系呢?但一旦上了航母,被航母震撼了,找到了喜歡的點,他們就開始興奮了。我們有個設計師第一次上航母,看到那么多人在一個地方建造那樣一個龐然大物,他覺得很科幻,設計的感覺就來了。
“90后”就是要讓他們先喜歡,他們就會很好地發揮創造力。另外,“90后”還很有沖勁,他們會想設計出來的東西自己將來能不能用到,所以你會看到設計里有一種明顯的年輕的、活力的感覺。
澎湃新聞: 據說艦帽的主設計師是一個1996年的男孩?
謝大歡: 他是我們最小的設計師,平時穿衣打扮很帥很潮,還會梳臟辮,打耳釘。
有一天聽說他爸爸是海軍,我很驚訝,因為在我們固有的印象里,軍人家庭都比較傳統。其實他爸爸很開明,和孩子的關系也很好,知道兒子在做這個工作,特別自豪。因為要保密,兒子什么都不能說,爸爸就特別關心,到底設計成了什么樣,給他提了好多好多意見。山東艦入列服役后,爸爸看到設計直接說,這頂艦帽絕對會風靡海軍,一方面是他對兒子的驕傲,另一方面也是一位老海軍對我們工作的認可。
澎湃新聞: 合作下來,你對中國海軍的印象是不是也和以前不一樣了?
謝大歡: 是的,中國海軍比我們想象中得還要帥!
最直接的感受是年輕,艦上很多指揮員都是“70后”“80后”,大量戰士是“90后”甚至“00后”。第二是素質高,受教育水平高,學歷高。他們會非常尊重和理解設計師的專業意見,所以我們每一次去航母,都很快樂很開心,熟了以后你會發現,他們也是普通人,他們也有喜怒哀樂。
最大的感受還是軍人的豪爽。當他們認可你是專業設計師的時候,他們會把你當成非常好的朋友,會竭盡全力支持你的工作,最后我們都是老友相見了。恰恰是這樣一種關系,讓我們在輕松愉悅的創作氛圍中,真正理解了中國海軍文化是什么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