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勝波
外號和演戲,本是毫不相干得兩種事物,由于演戲為取外號提供重要近日,兩者便有了緊密關聯(lián)。
在物質生活與文化生活匱乏年代,人們難得欣賞文化藝術。為了活躍節(jié)日氣氛,讓村民們享受一點文藝餐味,但凡有一定條件得村會利用冬閑時間,從村民中遴選演員,排練戲劇,在春節(jié)前后演出供群眾觀看。
由泥腿子“農民”搭建起得藝術草臺班子所演繹得村戲,在當年確實為生活單調得農村群眾帶來歡樂愉悅,同時也給一些人為人起外號提供了機會。
通過演戲為人起外號,是把演員飾演得角色得名字或外號嫁接到該演員身上,往往是飾演反面人物者為多,演員表演得越精彩,演繹角色越逼真,越容易攤上外號。
很多村莊打解放初期,就有演出群眾喜聞樂見得傳統(tǒng)劇目得習俗,因而以戲中角色為演員起外號得風氣由來已久。我們鄰村有一位五十余歲王姓老者,人們都叫他王登云。起初我認為這是他得本名,后來從老人們口中得知他并不叫王登云,而叫王某魁。他早在50年代時演呂劇《小姑賢》,扮演劇中得王登云,遂獲得這一外號,取代了其本名,本村及附近村得人們都叫他王登云,以致年輕人根本不知這是他得外號,認為他就叫王登云。外號被人叫了二十多年,王某魁倒已習以為常,可是他母親卻一直忿忿不平耿耿于懷,因為劇中王登云得母親刁氏,是一個百般刁難、折磨賢惠兒媳得刁鉆潑辣得老婦,老太婆認為人們稱他兒子為王登云是在影射諷刺她,常常咒罵那些為他兒子取了外號得人。
有一年,有個村演出著名傳統(tǒng)呂劇《墻頭記》。該劇劇情是善良得張木匠好不容易將兒子大乖和二乖拉扯成人,可是兩子不孝,對年老體衰得父親冷酷無情,兄弟約定以半月為期輪流養(yǎng)父,但二人常常因為大小月份發(fā)生爭執(zhí),相互推諉都不接納父親。逼得老人騎在兩家之間院墻得墻頭上。飾演倆兒子得演員,把大乖得貪婪自私和二乖得虛偽奸猾及二人對父親刻薄寡恩得不孝嘴臉,刻畫得惟妙惟肖。次日,人們便分別把兩名演員稱作大乖、二乖。煩得二人好不懊惱。不過那位飾演大乖演員對他老父老母能力盡孝道,悉心贍養(yǎng),為此過了幾年,人們不再叫他大乖;而另一位飾演二乖得演員,對他年邁得寡母則薄情寡恩,忤逆不孝,真是一個名符其實得現(xiàn)實版得二乖,因而他一直被人們叫做二乖,直到他去了另一個世界。
自上世紀六十年代初,順應當時形勢,農村演出得大多是宣傳階級斗爭題材得戲劇。這類戲又分兩部分,即反映解放前地主惡霸對貧苦農民得剝削壓迫和農民反抗壓迫得戲,還有反映解放后地主等階級敵人搞破壞活動而被人民群眾粉碎了復辟陰謀得階級斗爭戲。通過演出這類戲,產生了相應得外號。
有個村兒演出歌劇《三世仇》,該劇說得是惡霸地主、偽保長活扒皮橫行鄉(xiāng)里,魚肉百姓,為霸占農民王老五土地,施用催租、逼債、栽贓和陷害等手段,殘害王一家,使王老五家破人亡,僅剩孫子虎兒在鄉(xiāng)親營救掩護下逃脫,參加了解放軍。后來虎兒隨軍打回老家,解放了家鄉(xiāng),鎮(zhèn)壓了活扒皮。演完戲卸下妝,飾演惡霸地主得演員便獲得活扒皮得外號。
有個村兒演得呂劇《瞎老媽》,劇情與《三世仇》大同小異,也是惡霸地主為霸占農民土地,使農民被逼自殺,妻離子散,農婦哭瞎了雙眼。所不同得是,劇中惡霸地主得外號為“五鐵耙”,因此,演完戲后,惡霸地主得飾演者便被人們叫做“五鐵耙”。
還有些村演過類似題材得戲,劇名我已忘卻,只記得扮演地主惡霸得演員,后來被人們叫做活閻王、黑心狼、老壞種等;有扮演地主狗腿子得演員被起上候三、刁四、催命鬼之類外號。
有個村有個叫大柱得人,春節(jié)時村里演歌劇《白毛女》,他扮演惡霸地主黃世仁。他把黃世仁逼迫楊白勞以女抵債,兇狠殘忍得惡霸形象和糟蹋喜兒時貪婪淫邪得色狼嘴臉,表演得惟妙惟肖,活脫脫得就是黃世仁再世。據(jù)此,村人把大柱叫做黃世仁。當時農村有得人被人當面叫外號并不在意,可是大柱和妻子卻不然。妻子性情強悍潑辣,人不敢惹,外號母老虎,夫妻倆對人們起得“黃世仁”外號心煩意惱,誰要當面兒叫大柱聲“黃世仁”,能被他倆罵個狗血噴頭,因此村人都是背地里叫他外號。有天傍晚時分,有個小販在大柱門口,亮著一盞嘎斯燈賣能做蝦醬得小蝦,母老虎買了蝦,便去井上挑水。走在街上,她聽身后有人說話,只聽一個女人問道:“你手里端得什么?”一個男人答道:“我買點小蝦好做蝦醬。”女人道:“在哪兒買得?我也去買點兒。”男人道:“在黃世仁門口買得。”母老虎聽到“黃世仁”三個字,停步回頭看去,只見暮色中幾人圍在一起,又聽一人說道:“這蝦聞著挺鮮得,你在哪兒買得?”男人道:“就是在黃世仁門口有賣得。”母老虎頓時勃然大怒,她把擔杖、水桶向地上一摜,施出潑婦罵街手段,破口大罵:“是哪條狗在那兒瞎汪汪?你叫人家是黃世仁,他作踐了你媽、你姐、你妹了,還是逼著你爹喝“斬子”(即做豆腐得鹵湯)死了?你媽得臭X,你有種再出來叫俺黃世仁,看我敢不敢用擔杖擂死你個狗雜種!”她一開罵,那幾個人早走得無影無蹤,街上卻聚集不少看熱鬧得人們。第二天這事兒被人們當作笑談,傳揚開來,大柱得黃世仁名號叫得更響了。
華夏解放前夕,偉人曾告誡我們:“在拿槍得敵人被消滅以后,不拿槍得敵人依然存在,他們必然地要和我們作拼死得斗爭,我們絕不可以輕視這些敵人。”在這著名論斷指導下,在以階級斗爭為綱得年代,產生一些以粉碎階級敵人得搗亂和破壞活動為題材得宣傳階級斗爭得戲劇。在家鄉(xiāng)有得村莊就演出過此類戲中得《箭桿河邊》《奪印》等,有得演員就得到了所飾角色得綽號。
寨頭村演出《箭桿河邊》,其他演員包括扮演妄圖變天得地主佟善田得演員,都沒被起上外號,唯獨扮演二流子得演員大劉,在演完戲后,攤上了外號。
農村人演戲,凡扮演地主狗腿子、小特務之類得丑角,在舞臺上都愛夸張丑態(tài),以博觀眾眼球,大劉也不例外。他飾演被地主蒙蔽利用得游手好閑得二賴子,劇中他得戲份不大,僅出場兩次,總共四、五分鐘,可是在短暫得表演中,他大耍噱頭,丑態(tài)百出,十分賣力。
輪到扮演二賴子得大劉出場,清脆得小銅鑼敲出小丑出場慣用得節(jié)點聲:“呆呆齊呆乙呆呆”。踩著節(jié)奏點兒,大劉粉墨登場,只見他得臉被涂得五顏六色,身著破衣爛衫,戴一頂扎撒著帽耳得破棉帽,形同流浪漢。他縮肩弓背,屈膝彎腿,踏著小鑼敲得小丑節(jié)點,雙腳一上一下踩動,蹀蹀躞躞,走著蹣跚碎步,隨著小鑼聲逐漸緊湊,他得走動逐漸加快,兩片帽耳忽上忽下顫悠不止;他還不時朝著觀眾翻眼聳鼻,歪嘴吐舌,做出種種滑稽怪相,他身后尾隨四五個兒童,拍掌念道:“二賴子想發(fā)財,丟下鋤頭做買賣。生意不成財沒發(fā),反倒欠下一身債。”大劉得表演不斷引發(fā)觀眾哄笑和鼓掌,事后他便被人們叫做二賴子。
我在一處公社銀行所任信貸員時,服務片中有個村得村民全為陳姓,村會計是個四十余歲得中年人,我聽村民私下都稱他陳瘸子,我心中納悶,會計得腿完好如常人,人們怎么稱他瘸子呢?他平時不茍言笑,我不好貿然問他。一天趁他不在辦公室,我問和他對桌辦公得村保管員:“陳會計得腿好好得,為什么都叫他陳瘸子?”保管四下看看,見屋內只有我倆,便說:“這事兒你可別問他,誰要當面兒叫他陳瘸子,他就和誰急。他這個名兒得由來,是十幾年前,在一九六三、六四年吧,村里演戲,他扮演劇里得陳瘸子,就是那個叫陳景宜得壞蛋。”他壓低聲音繼續(xù)說:“人家演得太像了,再者他本人花花腸子多,好用手里得那點權在村里呼風喚雨,根據(jù)這些,群眾叫他陳瘸子。”保管員一番話使我恍然大悟。
陳瘸子是《奪印》劇中一號反派人物,是個陰險毒辣得壞分子,他耍陰謀,篡奪了村得行政權力,在盜竊集體稻種時摔壞了腿,卻要偽裝成為保護集體財產而受傷。后來在上級派來得何書記帶領群眾與他展開激烈斗爭,粉碎了他種種陰謀,奪回了被他纂取得權力,在面臨失敗下,陳瘸子企圖制造沉船殺人,被群眾擒獲。透過保管對我神秘兮兮得解釋,我解讀出其中得信息:陳會計雖然不是陳瘸子一類得壞人,但他胸有城府富有心機,是個長袖善舞樂于包攬村內事務得人;群眾對他有所顧忌,怕得罪他;保管員對他心存芥蒂,兩人雖為對桌同僚,卻是同床異夢,矛盾頗深。
(感謝分享該文手稿,這是上、下兩集文稿得反頁)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得運動中,誕生了革命樣板戲,許多村莊跟風演出其中得劇目,如《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于是在一些村兒里,出現(xiàn)了與之相應得外號,演過戲得演員,有得被人們叫做鳩山、胡傳魁、刁德一、座山雕、毒蛇膽。。。。。。
唯一被人們以正面人物名字命名外號得演員,只有后疃得王某林,因為他扮演英雄人物太到位了。
后疃離我村很近,是我村對后耀莊得習慣叫法。有年春節(jié)后耀莊演出《紅燈記》,為演好戲該村領導頗下番功夫,除在村中精心遴選演員,還到縣城京劇團聘請可以導演指導,借來背景、道具和演員行頭。通過精心組織、認真排練,戲演得頗為精彩,效果很好。戲中主角李玉和扮演者王某林表演得尤為出色。
王某林身高一米八,長得相貌堂堂,很是英俊。演出時,經化妝后登臺得他,更顯得英姿勃發(fā),正氣昂然。他高擎紅燈得挺身亮相,他一招一式得表演動作,他字正腔圓得唱腔、道白,顯然是經導演得精心指導,刻意模仿樣板戲演員浩亮。他把李玉和對提籃小賣得女兒得深情疼愛、應付鬼子搜身時得機智鎮(zhèn)定、面對母親、女兒喝訣別酒得悲壯豪邁,怒斥敵酋鳩山得大義凜然、赴刑場就義時得慷慨從容,演繹得淋淋盡致,恰到好處。
王某林得精彩表演博得觀眾得喝彩和掌聲,觀眾紛紛稱贊:“看人家演得真好,和電影《紅燈記》里得浩亮演得李玉和,活活像!”從此王某林得李玉和名號不脛而走,傳遍十里八村,人們當面背后都叫他李玉和,我村兒有人稱他為“后疃李玉和”。直到九十年代,王某林已年近花甲,仍然有人叫他李玉和。有一天在村中,我看到一位老人手提一條鲅魚,有人問他在哪兒買得?老人答:“在南街買得,后疃李玉和在那兒賣,他現(xiàn)在販魚。”
能以英雄人物名字為外號,人們以為王某林對此一定會驕傲、開心,其實不然。有一次有人問他:“別人演戲攤上討厭人得外號,你演塊《紅燈記》得了個英雄外號,一定高興吧?”他說:“高興啥啊?都那樣叫我,其實我心里很不舒服。你想想,俺本姓王,卻給改了姓,姓李;再說李玉和是犧牲了得英雄,用一個不在人世得人得名字,整天被人叫來叫去,覺得心里真別扭。”
舊時有種現(xiàn)象,即有外號者男人居多,而鮮有女人、尤其是年輕女子有外號;只有少數(shù)為人強勢、性情悍妒,或者愛傳播隱私、愛嚼舌根得中、老女性,容易贏得諸如母老虎、母大蟲、母夜叉、長舌婦、傳聲筒之類得外號。我想這種現(xiàn)象,可能與舊時女性參加社會活動少、以及女性性情溫柔矜持、不喜拋頭露面招惹是非有關。
然而,何莊卻有一妙齡女郎有兩個外號,是兩個美妙得含褒美之意得外號。何姑娘天生麗質,她身段兒苗條窈窕,五官端正標致;她有一與眾不同得特點,即沒有一般少女得白皙膚色,她得面孔黑中透紅,然而這非但沒弱化她得姿色,反而令她更具別樣韻味、健康得美,在黑紅臉色反襯下,何姑娘越發(fā)顯得唇紅齒白,秀眉明目。憑著相貌出眾和黑紅膚色,人們稱何姑娘為“黑周正”,也有人叫她“黑牡丹”。
美妙得外號傳響周邊村莊,使何姑娘斐聲鄉(xiāng)里,好奇而又想入非非得小伙子,都想見到何姑娘,一睹芳容為快,而見到她得人都贊嘆,姑娘真不是浪得虛名,真是名實相符得黑周正、黑牡丹。后來黑周正與一位仰慕她美名得年輕軍官結為伉儷,成為隨軍家屬又安排了工作,憑著她得美麗名號而跳出農門。
多年前,我曾看到一篇論外號得文章,感謝分享在文中說外號“是勞動人民智慧得結晶”,我真不知這一論點有何依據(jù)?在我看來,除少數(shù)褒美得外號,其它外號向好里說,只能算是一種“黑色幽默”,而那些侮辱、歧視、貶損人得外號,只能是糟粕、渣滓,為他人起這類外號,是有違文明、道德得行為,是與“勞動人民得智慧”格格不入得。
當今社會,為人取外號得現(xiàn)象越來越少,乃至近乎絕跡了,我想,這也是一種社會進步、人類文明發(fā)展得標志吧。
(感謝分享該文手稿)
【感謝分享簡介】王勝波,山東萊陽市人,1954年生,華夏農業(yè)發(fā)展銀行煙臺市分行,已退休。酷愛讀書,略通古詩詞。愿與書為伴,樂享人生。已有多篇文章刊發(fā)在《金融文壇》雜志、華夏金融作協(xié)感謝對創(chuàng)作者的支持、華夏金融作協(xié)山東創(chuàng)作中心感謝對創(chuàng)作者的支持、齊魯壹點號“海島尋夢”專欄,其中《瀟瀟秋雨中,我見到敬愛得周總理》獲492.4萬人次閱讀量。
壹點號海島尋夢
找感謝、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感謝閱讀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已更新感謝在線等你來感謝原創(chuàng)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