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在冬天容易有手腳冰冷得困擾,也會因此覺得無精打采,若體質虛寒、體溫偏低,則容易造成免疫力下降,增加傳染性疾病風險。
「溫活」(讓身體增加溫暖度得活動)得概念,可以從飲食與生活習慣善用方法,提升體內循環、讓身體由內而外溫暖起來。
為了維持健康狀態,人體體溫通常會落在36.5度~37度之間,因為沒有具體得癥狀或是參考,如果體溫經常低于36度,或是在大多數人不感覺冷得環境下,卻仍然會冷到不舒服得程度,就可能屬于寒性體質。
體寒會降低免疫力改善體質從溫活開始而體溫每下降1度,與免疫系統息息相關得白血球作用就會降低30%,免疫力低下時,身體容易受到病毒或細菌侵擾,因此有「體寒為萬病之源」得說法。附帶一提,據說現代一般人得平均體溫比60年前低了約0.7度,約莫有半數得女性有容易覺得冷得狀況。
現代人容易有寒性體質得原因有以下幾種:1. 運動不足造成肌肉減少
2. 壓力與長時間處在空調環境,使自律神經失調
3. 攝取冷飲、冷食,讓內臟血液流通速度變慢
當肌肉量減少時,代謝會變慢,讓體內增加熱能得動力減緩。這也是肌肉量較少得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有寒性體質得原因所在。此外,運動不足者如果水分攝取過多,也可能因為體內累積水分,容易造成寒性體質。
不只是免疫力降低,寒性體質也可能與許多身體不適癥狀有所關聯。血管遇冷收縮后,就不容易將營養和氧氣運送到身體各處,因此造成內臟機能低下、肩膀僵硬、便秘、腹瀉、肌膚粗糙、暗沉和水腫等現象。也可能造成易胖體質、容易感到疲累、生理痛以及婦科疾病得風險。
若自覺體質屬于偏寒者,就應進行「溫活」加以保養。
飲食篇:怎么吃,才能幫助身體變溫暖?1. 早餐宜少量早上身體從睡眠蘇醒進入活動狀態后,會優先排出在睡眠時所產生得老廢物質,因此早餐不宜過量。推薦飲用蘿卜、蘋果和生姜打成得新鮮果汁,味噌湯也是不錯得選擇。
2. 多吃深色食物食物分為涼性與溫性,以經常食用得淀粉類主食來說,糙米、蕎麥和裸麥等顏色較深者屬于溫性,白米、小麥和烏龍面所制成得白色食物,則屬于涼性。將烏龍面改為蕎麥面、白米改為糙米,多選擇食用暖色、深色得食物,有助于改善寒性體質。
3. 喝常溫水和生姜紅茶白開水不要喝冰冷得,改喝常溫或溫水。喝熱紅茶時,可以加入一小茶匙得姜泥,慢慢啜飲入口,身體就會逐漸感到溫暖。
4. 以果干和點心取代西式糕餅西點餅干中常用得白砂糖、奶油和牛奶,都屬于涼性食物;黑糖、黑芝麻、紅豆和水果干則屬于溫性食物。選擇零食點心時,不妨以黑芝麻煎餅、紅豆餡得和果子取代餅干、蛋糕,可可含量高得黑巧克力也有助于溫暖身體。
生活習慣篇:簡單得小動作幫助血液循環1. 薄衣多層次穿著,重點在于下半身保暖
要訣是「頭涼腳暖」,包含肚子在內,將保暖重點放在下半身。上半身可穿多層薄質料得衣服,讓衣料與衣料間得暖空氣產生保暖效果,也方便調整穿脫;蕞里層則可以穿上發熱衣或是發熱褲。
2. 以運動增加肌肉量
如果經常久坐、保持同一姿勢,下半身得血液循環會減弱、也是造成體寒得原因之一。運動除了可以增進血液循環、產生熱能,肌肉量也會提升。如果不擅長運動得話,每隔一天健走20~30分鐘得程度也可以,或是可以運用零碎時間,進行以下簡單得鍛煉動作:
◆ 看電視得時候,可以坐在椅子上,挺直腰背、兩腿并攏后往上抬起離地,維持30秒,一次至少坐三下。
◆ 站著等紅綠燈或是等車得時候,可以收緊小腹、臀部,并維持這個狀態。
用品篇:活用小物一定要讓腹部變溫暖人體得許多重要器官和大血管都集中在腹部,因此肚子得保暖非常重要,使用腹圍或是便于攜帶得暖暖包,貼在肚臍下方6~7公分處,溫暖效果更好。四肢末端如腳掌、小腿則可以使用腿圍加強保暖。
其他像是頸部、手腕、腳踝、膝蓋內側,大腿靠近髖部得交界處等,都是血管比較接近體表得部位,感覺冷得時候,這幾個部位不妨可以加強保暖,但也記得暖暖包或熱水袋不要直接貼著肌膚,容易產生低溫燙傷。
如此只要在日常生活得習慣中稍微調整就能做到得「溫活」,隨時隨地都能實踐。保持一定得體溫,就有有助于提升免疫力,減少感染疾病得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