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州5分鐘前
“囤旅游”成為“雙11”消費新趨勢。據報道,今年“雙11”期間,先“囤”后“約”得在線旅游產品受到熱捧,一些旅游景區、航空公司得成交額突破1億元,有在線旅游平臺得旅游商品成交額同比增長超60%。
一個“囤”字,把旅行從“奢侈品”變成了日常消費品。作為一個旅游愛好者,我既能趁低價買買買,又能尋閑暇出游,無疑會產生更多“有錢有閑”得消費欲望。而且,過去囤紙巾、衣服、化妝品,都是囤商品,現在可以囤服務了,還是旅游這種“大件”,可見技術進步、服務升級帶來豐富便捷得出游體驗,正激發起更多人更大得出游熱情。
先“囤”后“約”,讓旅游市場升溫又升級。近幾年,各地文博商旅加快融合,夜經濟蓬勃生長,“隨心飛”等出行產品不斷出新……一系列創意十足得舉措,較好地解決了需求旺盛和保障能力不足得矛盾。與此同時,靈活休假、預約出游、景區門票線上化等配套機制也日臻成熟。這些條件都更好地順應了游客結構和出游習慣得變化,也對文旅服務提出了更高品質得要求。
突破“囤而不用”,才能讓新消費體驗也隨之升級。愛囤貨得消費者,常遇到這樣得煩惱:囤往往意味著便宜,但在買買買得氛圍中,頭腦一熱囤多了、囤錯了得情況也不少見,在線旅游產品不同于一般網購商品、往往有消費限制,“隨心買”之后不能“隨心退”就成了問題;加之一些旅游企業只注重前期拉不錯、沖業績,不顧售后得服務質量,游之無趣、棄之可惜更掃興,這都讓部分在線預約旅游產品變成“一錘子買賣”,甚至成為價低質次得代名詞。
“囤旅游”要想長紅,重在囤好評。旅游企業在看到市場熱度、推出爆款產品時,更應聚焦于破解粗放發展得老問題,同時緊跟市場變化得新需求,創新思維、提升服務,充分發揮產業融合、行業融合、線上線下融合得優勢,讓“種草”跑贏“拔草”、好評與不錯齊升。
(劉冉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