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雪過后,走進平城區金家灣村,映入眼簾得是一條條水泥路四通八達,路邊一處處橙色墻壁得農家小院整齊劃一,院子里三三兩兩得老人聊著天,臉上笑容洋溢。
“兒女們都有自己得小日子,不用我們操心。趁著村里實施煤改電工程,排污管道入戶,重裝修了自家房子。現在這生活真是美,給啥都不換!”說這話得李根山正是金家灣村人,今年69歲了。從他嘴里得知,村委會在整治環境上可真是下了不少功夫。“你看,寬敞干凈得文化活動廣場、休閑公園都是這幾年修得。夏天村里媳婦兒、孩子一到晚上就出來跳跳舞、唱唱歌,紅火著呢!”走在平坦得水泥路上,李根山掰著手指頭一樣樣說給感謝聽,“村里主街道都硬化了,墻面新粉刷過,路邊裝了路燈、擺放了垃圾箱,走夜路也不怕,亮著呢。”
金家灣村位于平城區白登山街道蕞北端,屬城市近郊,常住人口1000多人,為保持日常環境整潔,村里與平城區環衛處聯合打造環衛一體化,專人定時定點在村內進行環衛作業,形成日常維護工作機制,并通過多方宣傳引導村民自覺維護房前屋后衛生,保持大街小巷干凈整潔。前不久得那一場大雪體現了全村人得團結,鏟車、鉤機、鐵鍬、掃帚齊上陣,一天得功夫,全村得路面露出了原來得底色。“環境衛生不能表面光,還需內里凈。”村黨支部書記田杰說,今年在上級部門支持下,村里大力推進污水管網建設、煤改電項目和農村旱廁改革等惠民工程,如今村里人得生活不比城里人差。
“以前村里人都靠種玉米維持生計,沒空管什么臟不臟、亂不亂。自從小田當了村支書后,給村里增收想了不少法子,這日子就好起來了。”探訪村民楊玉娥家時,她感激地說。楊玉娥是紫金農業種植可以合作社種植基地得工人。按田杰得說法,村里啥都缺,就是不缺地。于是他上任后,立馬開始調整產業結構,為村民謀富路。經過一番努力,合作社成立了,村民們加入種植隊伍,能得到可以種植技術得指導、銷售、產后服務,也可在流轉土地,領取租金得同時,在種植基地做管理、看護、雜工,拿打工費。
紫金農業種植可以合作社得負責人田俊如數家珍地告訴感謝:“目前合作社種植黑小米100畝,栽培西梅果樹8000余株。今年,村里又投入25萬元種植貝貝南瓜,這個品種得南瓜經濟價值大,僅南瓜種植一項,合作社收入就有50萬元。我們還陸續新增種植血梨、國峰李子、蟠桃、香梨、血紅李子等,僅果樹種植就聘用長期工20余人、臨時工50余人,合作社村民人均年增收達1萬元。”說到這些,他信心滿滿,“我們得目標是要把這些做精做強,打出我們村自己得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