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世界鏈條上的年輕人
開篇的話
嘴巴饞了吃辣條,大腦饞了來點啥?來點科學。
今天起,《中國青年報》科學版跟大家見面了,這里的科學不再是一臉嚴肅的老爺爺、科學家的白大褂、讓人抓狂的公式,而是用“五顏六色”的試管,精心“烹制”而成的科學美食。
在這里,枯燥艱澀的科技將脫下高冷外衣,化身“萌科技”“身邊的科學”;在這里,我們可以做科學世界的追光者,徜徉在科學“咖啡館”,閱讀有趣有營養的科普文章,還可以“零距離”見證最前沿的科技進展,身臨其境地感受科學突破“大爆炸”;對了,那些重大發現背后年輕的“第一作者”,頗具個性的“搖滾科學家”,也將成為這里的常客。
歡迎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來點科學(ID:zqbscience),數理化學累了,看劇看膩了,都可以來這里嘗嘗另一番味道。線索可以塞到這里laidiankexue@163。
------------------
編者按:
恐怕沒有哪一代人,比當下的年輕人有更豐富的通信體驗——玩過爺爺的“BP機”;拿過爸爸的“大哥大”;打過表姐的“小靈通”;不能連WiFi的早期智能手機陪我們長大;然后在4G時代變成“低頭族”;如今,又走過了被稱為5G元年的2019年。
但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不僅會改變日常通信,它可能會“成為像電力、蒸汽機一樣的通用技術”。有一群年輕人,處在5G產業鏈上的不同位置,有的研發芯片、有的檢測基站、有的研發手機、有的開發應用……這些人一起努力,讓5G改變世界。
------------------
做5G成了“厭氧型動物”
悶在“鐵房子”里也能走7000多步
沈少武(5G手機射頻開發總工程師)
80后沈少武參與了2G、3G、4G、5G手機研發的全過程,感覺“復雜程度提高了十幾倍”。他是中興5G手機射頻開發總工程師,傳說中的“厭氧型動物”,大家都尊稱他一聲“沈工”。
為了保證5G手機的信息傳輸能力,射頻工程師需要在手機電路板三分之一的面積上鋪設700多條無線電收發通道,而這個數字在4G時代是40條左右。要鋪設和調試好這些通道,沈少武80%的工作,都得在一間能屏蔽無線電干擾的“鐵房子”里完成——就像在集裝箱里一樣。
“一般人進去兩個小時就覺得悶,我們習慣了,所以大家都說射頻工程師是厭氧型動物。”沈少武笑著說。工作在他看來就像“玩具”,他精力充沛到每天都想“玩”16個小時,就算悶在“鐵房子”里也能走7000多步。
和各種困難纏斗,他感覺其樂無窮。在研發5G手機的初期,沈少武遇到了大概率死機的情況:“有的能堅持一兩天,有的只能開機一兩分鐘。我們反復測試也沒找出原因。”
后來有人總結出一個規律:凡是射頻工程師監測的手機就能堅持得更久一些。“可能是我們脾氣比較急,一死機就拔電池!”沈少武豪放地說。結果發現,原來是有個bug只有斷電才能解決,大家一下找到了病根。
消除各種bug的過程,就是5G手機提速的血淚史。但在這個艱難的過程中,“沈工”越“玩”越“嗨”,因為他的“工作和理想高度契合”,渾身充滿“價值感、使命感、責任感”。他說:“我不僅是在為某一款產品而努力,也是在推動5G發展的進程,為改變世界而努力。”
5G并非生來優秀
4G與5G技術難度“不可同日而語”
徐皓(技術研發負責人)
作為高通(Qualcomm)中國區研發負責人,徐皓的2019年特別忙碌。他介紹:“《5G經濟》報告認為,5G將成為像電力、蒸汽機等一樣的通用技術,對社會的方方面面、各行各業產生影響。預計到2035年,5G將創造13.2萬億美元的產出。”
那會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徐皓認為:未來5G幾乎將被所有行業使用,包括家用電子設備、工業機器、農用機械、交通、醫療、教育,等等——手機在線游戲將變得暢爽無比;無人機會監控農田生長;自動駕駛汽車之間能共享駕駛信息……總之,那將是一個更需要想象力的時代,因為“5G和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結合,將直接變革傳統行業,帶來新一輪發明和創新的浪潮”。
不過在感嘆5G能力的同時,徐皓更感到,4G與5G的技術難度“不可同日而語”。有人說,如果4G是通信界的“鄉間小道”,5G就是“高速立交”。5G將會支持更快的速率、更低的時延、更高的可靠性。比如,5G時代的峰值手機上網速率將會是4G時代的10倍。
但5G也不是生來就如此優秀,“高速立交”有待建設者一磚一瓦來搭建,業內人士認為,5G的普及還有賴于全行業共同推進。
“5G包含了一個龐大的產業鏈體系,涵蓋技術標準制定、底層技術研發、芯片開發、網絡及基礎設施搭建、終端開發與制作、應用及內容生產等環節。芯片被譽為信息產業的基石,將是5G產業鏈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徐皓解釋道。
5G應用先遣隊員
讓看病不再跑遠路
李英忠 劉磊(5G遠程醫療應用產品實施人員)
李英忠不是技術研發人員,但技術想要落地又離不了他。他是中國電信北京公司的5G產品應用及合作經理,自稱“5G先遣隊員”。
“5G能做什么?怎么做?我們必須快速找到出路。”李英忠30歲出頭,做事思路很清晰,一見面就拿出一沓PPT,上面印著5G遠程醫療項目的相關內容。一同接受采訪的,還有該項目的網絡支撐負責人劉磊。
2019年6月6日,5G商用牌照正式發放;6月27日,李英忠、劉磊等人便將5G網絡接入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積水潭醫院院長田偉的骨科手術機器人,進行遠程手術。“當天,田偉院長在北京,同時給位于浙江和山東的兩位病人實施了遠程手術。從開始到縫合一共用了約兩個小時。”李英忠說。
從照片上看,北京這邊,田偉坐在麥克風和電腦前;當地醫院,幾位醫生,以及機械臂等設備環繞著手術臺。手術期間,海量的高清視頻、醫療影像、機器人指令、人與人的語音交流,都化成數據由5G網絡實時傳輸。
為了盡早促成這個場景,李英忠和劉磊快速“惡補”了大量通信、醫療方面的知識,“5G改變社會,其中有一部分就是我們的責任”。李英忠相信,或許他們的努力,可以讓看病不再跑遠路,比如像自己妻子一樣的孕婦,不用再跑到很遠的大醫院去產檢。劉磊想象:“以后老人體檢也不用再艱難地趕到醫院,可能在家上個廁所,馬桶當時就能出一份尿檢報告。”
5G芯片研發圈總是很神秘
將芯片處理速率提升10倍
劉先生(5G手機芯片研發工程師)
遠程視頻采訪開始,神秘人劉先生出場——短發三七分、粗眉、長臉,戴黑色方框眼鏡,穿淺灰色連帽衛衣,說話冷靜有耐心——看起來是一名偏內向的理工直男。
作為紫光展銳5G手機芯片研發工程師,劉先生不能透露全名。5G芯片研發圈總是很神秘,一線芯片研發人員很少進入公眾視野。好在劉先生初步滿足了大家的好奇心。
芯片是5G最重要的“建材”之一。“它就像人的大腦”,所有通信終端都需要芯片。劉先生說,在手機里,“指甲蓋大小”的芯片需要承擔許多重要任務,比如打游戲時渲染畫面、P圖時處理圖像、打電話時處理語音信息,等等。我們的手機體積之所以能越來越小、下載速度越來越快,都有賴于芯片的升級。
而面對5G,所有芯片研發人員都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之一,就是把5G芯片的處理速率提升至4G時代的10倍。
“困難太多,而且不是那種一時半會兒就能解決的。”劉先生簡直一言難盡。
那到底是如何解決的?“這個……嗯……嗯……保密”。他不能說。他只能說,從26歲到30歲,整個研發過程就像打了一場艱難無比的游戲,“痛并快樂著”。
許多日日夜夜,他對著自己的電腦、儀表和各種檢測設備,默默良久,時不時對機器發出一些靈魂拷問:“為啥SNR(SIGNAL NOISE RATIO信噪比,即放大器的輸出信號的功率,與同時輸出的噪聲功率的比值,常常用分貝數表示。——編輯注)離預期差那么多……星座圖為啥有相位旋轉?”劉先生開玩笑說:“再不跟儀表說說話,就太孤獨了。”
2019年2月,劉先生參與研發的5G芯片終于面世,“就像游戲打通關了!”測試成功那一刻,他心滿意足地“癱”在了桌子上。
享受5G帶來的挑戰
“一天寫幾千行代碼很正常”
高揚(5G基站射頻單元開發工程師)
高揚稱得上是位硬核“女神”:相貌甜美可人,擅長滑雪和繪畫,會跳街舞和爵士,更是一名出類拔萃的程序員,發起狠來一天能敲6000行代碼。
高揚就職于愛立信公司,承擔5G基站無線射頻單元的軟件開發工作。基站是發射網絡信號的設施,無線射頻單元可以看成基站的“引擎”。而她近一年來的主要工作,是搭建一個測試平臺,檢測“引擎”是否能同時帶動4G和5G網絡。她解釋說:“在5G時代的過渡期,4G和5G的兼容對于運營商來說很重要。”
公司發布5G研發清單時,高揚主動請纓加入這個項目。“因為當時準備引進一種新的理念來做這件事,我喜歡新的挑戰。”她說話像小貓一樣溫柔,實際上卻是心有猛虎。
好奇心和好勝心總是驅動著她,去學習新技術,去追趕比自己更厲害的人。如果說普通人主要是想擁抱5G創造的美好,高揚則是享受5G帶來的挑戰。在她這兒,“一天寫幾千行代碼很正常”。
給5G點時間
把科幻變成現實,要5G還要創意
侯曉彤(“5G+冬奧”項目工作人員)
1993年出生的侯曉彤,一畢業就加入了北京聯通冬奧會辦公室,成為“5G+冬奧”項目的參與者。“我們同屆有300多人入職,但這個崗位只招兩人。我就拼一把吧!”侯曉彤高高的個子,長頭發,一笑眼睛就彎成月牙。
這份工作比她想象中要“燒腦”得多,她雖只有一方“格子間”,腦洞卻無限大,每天的時間被各種創新方案填滿。一想到各種5G+奧運的可能性,她心里的小火苗就會立刻被點燃。
“就像科幻電影一樣,鋼鐵俠隨時隨地就能打開一個熒光屏,手在上面移來移去。”侯曉彤假裝面前出現一個屏幕,認真地一邊比劃一邊說:“比如考慮5G網絡和奧運的結合,我們可以設計一個‘混合現實’應用,只要戴上眼鏡,教練和球員眼前就能出現同一片球場,推演一場虛擬比賽。”
侯曉彤認為,5G網絡將是空氣一般的存在,是所有“奇跡”的源頭。“我們需要給5G點時間。”她相信,5G將會給社會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茜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