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奢侈品,卻又人人用得起
北京某寫字樓下的快餐店,中午迎來人流高峰。一個男人邊排隊邊讀微博段子,不時傻笑。
對面小區里的三室一廳,午后打掃完畢。小阿姨摘下圍裙坐到餐桌旁,翻翻滿是“×菜這樣吃最營養”的朋友圈。
這家的老大中考在即,下午最后一節數學課,15歲少年偷看夾在課本里的漫畫。離這間教室直線距離400米的學校門衛室,20歲的保安播放著“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網絡有聲小說。
他回趟家鄉需要坐8個小時高鐵,每天都有數趟列車往返于小城與首都之間。一個出差的公務員坐在其中一列,她剛剛用平板電腦看了一部電影,隨手打開了影評網站。
車窗外天色漸晚,忽然,網頁微信彈出一條新消息,居于南方小城的母親發來一篇“綻放女人生命最美色彩”的公眾號文章。
社會生活的變遷織經線,電子介質的更迭織緯線,一張網把現代人的時間切割成無數碎片。有的卡在地鐵里,有的浮在會場里,有的飄在補習班里……時間和體力被用來投資某種理想化的人生收益,一條條不得不走的路連著一件件必須要做的事,偶有空隙,才是精神能棲息片刻的機會。
社會越發達文明,精神食糧的貨架越豐富,人們選擇的自由度越高。有人看電影,有人打游戲,有人運動有人聽歌,還有一種古老而常新的方式是,閱讀。
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文字是古埃及象形文字、中國殷墟發現的甲骨文和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一開始,人們就是記錄一下生產生活,贊美一下神明。后來,羊皮、紙草和竹簡能裝下的事兒越來越多,王朝興替、宗教源起、科學發現、詩歌戲劇都有了文字載體。歷史上很多統治者恐懼“文字”,因為它總是與知識、智慧和審美相關,而擁有這些的民眾,常常又渴望自由。它的力量如此巨大,以至于有人試著燒掉書籍去毀滅自由和文明的可能性,但以后要怎么燒呢,“云”是燒不掉的。在人類社會很長的一段時間里,識字與否與個體身份密切關聯,不是誰都有機會接受教育,閱讀能力是一件奢侈品。通過抽象符號獲得具體認知與感受,是不屬于大多數人的體驗。
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人口中80%是文盲。2015年,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中國的文盲率已降至3.6%,遠低于世界水平——別說讀漢字了,在義務教育普及率近乎百分之百的情況下,大多數年輕人還能讀懂“Nice to meet you”。
“很高興認識你”,文字的世界。能閱讀的內容這么多,鋪滿了紙頁和電子顯示屏。經典有范兒,潮流有標題,長文有圖,短文有視頻——各顯神通地招攬著閱讀者。新的問題又來了,有人眉頭緊鎖地發問:碎片化閱讀真的有益嗎?
我猜想在憂慮者眼中,200字的微博是碳酸飲料,圖文并茂的公眾號文章是麻辣燙,每天5分鐘看漫畫版世界歷史或15分鐘讀完一本經典是方便面和烤雞架子,網絡連載小說是炸雞漢堡……它們口感不錯,省時省錢,但營養密度低,長期攝入還會帶來健康風險。
靈魂不怕長肉,文字也不含卡路里,閱讀最正確的打開方式就是自由選擇。電子存儲和呈現介質削去了閱讀的時空限制,它的世界理應更加寬廣。不久前發布的《2019中國圖書市場報告》顯示,數字閱讀成主流閱讀方式,中國線上圖書用戶看電子書的時間占比已達到47.9%,紙質閱讀為24.1%,聽書時間占17.5%。與此同時,一本書常常同時有紙書和電子書兩個出版形式,稱之為“紙電同步”。一只背包塞不下一個圖書館,卻足夠放下一本電子書,幾千冊是最基本的容量,別說出一趟差,人生旅途也夠應付了。一頓工作餐讀不完《史記》,卻剛好能聽聽老教授的一堂歷史課,下午被老板罵一頓,或許心境還留著史觀賦予的通達。醫院排隊掛號刷個微博,課間休息翻翻體育新聞欄目。閱讀不必非得學到些什么,有助于什么,也可以漫無目的,找個樂子。
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都是把“閱讀”當成了“生產工具”,它當然永恒具有生產工具的屬性,但它也可以什么都不“促進”,什么都不“改變”。
剛剛過去的2019年發生過一件趣聞,說的是某公司有一項“量子波動閱讀”大法,一旦掌握,1-5分鐘能閱讀10萬字,還能復述,小朋友學了,智商能提高到250。哇,一部唐詩300首,吃一根雪糕的時間就讀完了,還能背誦,寫作能力巨幅提升。很多父母都信了,花錢報班,技術層面的荒誕暫且不提,想想目的層面,得有多么功利。在這樣的閱讀過程中,誰故穿庭樹作飛花,誰疑是銀河落九天,都不重要,美不重要,樂趣不重要,那個與作者隔著時空相視而笑的瞬間不重要。如此閱讀,還不如花無數個1分鐘、5分鐘去讀“碎片”,哪怕是一個微信群里忽然出現的笑話。
我不是在鼓吹分散注意力、放棄嚴肅和忘掉經典,更不是在為閱讀內容生產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辯白。只是覺得,從王謝堂前到百姓人家,閱讀走了太久,從受限到自由,閱讀還要走很久。在非教育領域等特殊場合,沒有人有資格規定他人應該讀什么,因為沒有一個靈魂堪稱樣板。
閱讀面前,人人平等。讀什么內容,并無高下,觸動人心的程度不能用尺子丈量,如果閱讀不是爬梯,那它也不該是誰身上的名貴標簽。
近年來,中國開展過幾次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成年人讀書不多,一年也就幾本。我不覺得需要太悲觀,經典作品長盛不衰,數據可以反映。新出版物略有減少,但總體銷量穩定。不讀“一本書”,就不讀“專欄”“文獻”“段子”“博客”和“朋友圈”了嗎?加班996,考研724,帶娃365,在無數個時空的罅隙里,哪怕是最微型的閱讀,也能讓人擁有一點自我。無數個這樣微小的時刻,共同構成了一種獲取信息的日常。
在寫字樓下的快餐店,男人收藏了一個微博笑話,準備下班講給女朋友聽。他們一周沒有見面了,那個笑話是讓氣氛輕松起來的開場白。
小阿姨刷著朋友圈,忽然看到一篇關于留守兒童的新聞報道,她小學二年級輟學,文中一些字不認識。那天之后,她和雇主3歲的小女兒一起,重新學習漢字。
讀漫畫的少年被科技元素迷住了,為了改進故事里的一臺機器,他開始閱讀文獻,鉆進物理學的世界。學校門衛室不過4平方米,聽著打怪小說的年輕保安卻做著保護世界的英雄夢。有一次聽說別的學校發生傷害學生的事件,他捏緊了拳頭。
高鐵上的女人讀到一篇不錯的影評,忽然感覺很平靜,好像抓住一個暫時與生活和解的契機。她告訴母親少看“雞湯”,并推薦了一個不錯的健康科普平臺。第二天父親打來電話,他扔掉了之前購買的大量“保健品”。
2019年,曾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默里·蓋爾曼逝世,他被稱為“夸克之父”。在構成物質的基本單元中,夸克的空間尺寸是最小的。它們能互相結合,形成強子。強子中最穩定的質子和中子又構成原子核。
碎片雖小,但彼此相連。
秦珍子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