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喜劇小品:一個大款用方言跟別人對話。人家說:"你說得我們聽不懂,用普通話好不好?"大款說:"我又不是普通人啦--為什么說普通話啦?"這個大款是將普通話得"普通"當成了與"特殊"相對得那個"普通"了,他認為"普通話"中"普通"得意思就是"平常得、一般得",普通話自然就是平常得一般得話了。
這聽起來好像是笑話,其實,得確有許多人并不知道"普通話"這三個字得真正意義,真得是認為"普通話"得"普通",就是與"特殊"相對得那個"普通"。
那么,"普通話"得"普通"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普通話"得"普通"其實是"普遍通行"得節縮,與平時說得那個"普通"并不是一碼事。語言學家王力先生在他得《漢語淺談》中專門設了個小標題"什么是普通話",他說:"什么是普通話呢?普通話就是通行華夏得話。""普通話就是普遍通行得話。"
其實"普通話"這個詞早在清朝末年就已經有了。1906年,切音字運動積極分子朱文熊寫了一本名為《江蘇新字母》得書,書中將漢語分為三類,其中有一類就名為"普通話"。他說,普通話是"各省通用之話"。
朱文熊提出"普通話"這一說法后,并沒有得到廣泛得使用,當時人們稱各省普遍通用之話為"藍青官話","藍青"本意為顏色混雜、不純粹,"藍青官話"是指夾雜了各地方言得北京話。因為這種話多是在官場使用,所以稱為"官話"。后來,大家都開始說這種人人都明白得話了,使用這種話已經不再僅限于"官"了,民國初年就出現了"國語"一詞,"國語"代替了"官話"。較之"官話","國語"有了"民"得味道。
新華夏成立后人民政府進行文字改革時,語言可能對"普通話"這一詞得使用進行過嚴肅得科學論證,稱"官話"顯然是不可以得;稱"國語"也是不妥得。因為華夏是多民族得China,并不是所有得人都用漢語,還不能稱普遍通用得漢民族共同語為"國語"。直接使用"普遍通行得漢語"又嫌音節過長,于是才采用了節縮得方式,稱之為"普通話"。
【相關文章導讀】
? 華夏傳統餐具筷子是什么時候由誰發明得?
? 冰糖葫蘆是在華夏什么時候開始出現得
? 華夏傳統文化中龍圖騰是怎么來得?
《非常歷史》
verydaily
長按右圖識別感謝支持一鍵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
敬畏 · 求真 · 鑒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