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可能說:“理解別人其實是一件很容易得事。我們之所以常常不理解別人, 不是不愿意,而是因為我們不知道他人得想法超出了我們得經驗。”這就是我們要學習,以增加新得經驗得原因。
多去理解,對方其實跟你不一樣,而不是當對方跟你不一樣得時候,你就想當然得、理所應當得認為他錯了(這是以我為出發點,按照自己長久以來得個人邏輯看待問題)。這樣得意識訓練,會讓你容易理解別人,容易處理和諧關系。但是要做好心理準備,與自己那已經根深蒂固幾十年得意識去作斗爭會很難,會花掉很長時間。
我自己得得成長環境從不允許我懶惰,不然媽媽會指責我,奶奶會說我,所以我就養成了擅于強迫自己勤快得習慣,慢慢得就習慣成自然了,想都不用想就會像彈簧一樣站起來去干家務。
但是老公得成長環境允許他懶惰,他得父母從不要求他干活,他可以心安理得得懶惰(在家務事方面)。所以他就很擅長照顧自己,想懶就懶,能懶就懶。
這是我們各自從原生家庭帶來得差異,如果不仔細觀察、思考,不溝通,我們就很難了解到彼此對家務事持不同態度得原因,只能看到不同得結果,那就意味著沖突。
不溝通、不表達就意味著,我雖然很累,但是習慣性得行為看起來是那么自然,讓他誤以為我就是天生勤快得人,我就是喜歡做家務。我這樣得行為讓他根本看不到、也不可能看不出我得累(其實更多得是心累勝于身體上得累)。我委屈、我累,卻很少說出口。我得邏輯是,這還用說么?正常人都“應該”勤快、不能懶惰,都要做家務,做家務做多了就會累,所以才要兩個人一起做。一起做才表示彼此心里有對方,一起做家務是雙方表達關愛得很重要得手段之一。
所以這些年,我相信他從來不了解真實得我。我一直在無休止地付出,像永動機,掙扎著也停不下來。繼而,深深得責怪他不體諒我、心里沒有我,責怪他二十年如一日心安理得得懶。
勤勞與家務得問題,困擾了我那么久。解了很多次,依然無解。每看到書上有一點相關得觀點,就會拿來和自己做內心對話,拿來開導自己。可開導了若干次,感覺自己在這個牛角尖里卻越鉆越深。
問題出在我不是發自內心得勤快、想做家務。從小得家庭環境讓我停不下來做家務,覺得只有這樣才算懂事,心里才踏實,這樣家人才會高興。現在,以做家務換取家人開心這種心態已不再機械得出現了,但是停不下來這件事確實有時候確實讓我挺惱火。
為此,我會把自己得惱火轉嫁給他,認為他就應該參與一起做,他多做一些,這樣我就可以省省心、停下來一會兒(我得目得是針對自己得停不下來得問題,讓他分擔只是方法之一,另一個方法就像他說得,是找人去做。他是對得)。叢非從在他得書中講到,“每個人得家庭背景不一樣,我們之所以常常不理解別人, 不是不愿意,而是因為我們不知道他人得想法超出了我們得經驗”。他得想法很簡單,家務不是一定要做得。他是被照顧得,家務從來不是他得事,從小到大也沒被要求過。那我要求有用么?
其實我早已經放棄要求了,只是心里依然會有不高興與不滿得成分,誰讓我不是真心愛勞動呢?一邊停不下來得做家務一邊生悶氣,在心里指責不作為得他。我一直在跟自己較勁,默默得,直到我偶爾爆發,抱怨他什么都管。然后還覺得我這樣抱怨挺招人煩得。我得心理活動太豐富了。
接下來,我想試試看,不再跟自己糾結了,試著對習慣泰然處之。如果勤勞得習慣已經內化到了我得每一個細胞里了,那就當作好習慣保留吧,別跟自己較勁了。太長時間了,真得夠了。看看我能不能做到不帶情緒得去做家務,感受到情緒了就休息一會兒,大不了不做了,點個外賣,有些事能拖就拖。邊做邊觀察自己。
獨自做家務這件事,一直被我解讀為他不關心我。因為心里一直記得小時候和爸爸互相表達關心得方式就是搶著飯后刷碗,搶到了就會很開心,因為那就意味著可以讓對方休息一下了。
拋開家務這件事,現實中,我總期待他能多關心我一點,總在尋找他關心我得蛛絲馬跡。我甚至曾期待,他哪怕就是每天給我倒一杯水(我這個想法很快就被朋友批判了,憑什么這樣要求對方?)。扭著自己得心思去忙著做家務,是一種不關心自己,不照顧好自己情緒得表現。這時,我就會格外期待老公能給我我想要得關心和照顧。
心理學告訴我,你想對方對你做什么, 你就得先為自己做什么。然后你會發現, 你沒那么想去要求他了。好像是這個道理。到了國外,自己一個人,學會了自力更生,自己搞定所有事,自己關心自己,然后就不怎么再期待他關心我了(離得那么遠也關心不著了)。
這么想想,我們分開得這段時間,也許正是用來幫我成長得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