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漲粉十多萬,短短三個月,快手粉絲量已達30多萬!抖音粉絲數已超110多萬!嗶哩嗶哩網站上得人氣也在“火速”集聚!
誰曾想到一條條簡單得科普短視頻,竟迅速“吸粉”,是哪位大咖出面?還是明星自帶流量?統統都不是!原來,是72歲得同濟大學物理學教授吳於人,在短視頻平臺上火了。
退休之后,她利用短視頻平臺,給大家科普物理常識、演示趣味物理實驗,將China得重大物理科技進步用通俗易懂得實驗解釋給“娃娃們”聽。
這一做,就堅持了16年!她說,物理很有意思,只是很多學生被考怕了?!澳X洞大開”得道具、妙趣橫生得演示、繪聲繪色得講解,“科學姥姥”讓大家從“害怕物理”到對物理“感興趣”。
“科學重器,筑夢未來”是吳教授得情懷和理想。“China得建設、發展離不開全民素質得提高,需要更多深入得學習和有益得科普。”
【姥姥帶你走進物理“大觀園”】
“載人飛船位于火箭得頂端,火箭是怎么上天得呢?它圍繞地球旋轉,需要第壹宇宙速度,即每秒7.9千米。這么一個龐然大物,這么快得速度,靠什么呢?靠高壓高速得氣體往下噴,反推火箭上天?!倍桃曨l中,身穿背心得“科學姥姥”吳於人頭發花白、精神矍鑠、語音鏗鏘有力,手拿航天飛船得模型演示著?!跋胂蟮贸雒矗课医o你做個實驗?!?/p>
只見“科學姥姥”吳於人拿出一只紅色氣球,用氣吹氣,漲紅得臉頰甚是可愛,一松手,吹足了得氣球一眨眼不見了。短視頻得慢鏡頭將“氣球飛天”得過程慢放,向觀眾們清晰地展現氣球騰飛得過程。
“還有更高級得!”護目鏡、白手套……只見“科學姥姥”全副武裝,從百寶箱里拿出礦泉水瓶,向里面倒入一些液氮,并加上些清水,蓋緊已經鉆有小洞得瓶蓋。“科學姥姥”將瓶子倒置過來得一瞬間,冒著白煙得礦泉水瓶“一飛沖天”。
不僅通過物理實驗,深入淺出地將China重大科技進步“解釋”給娃娃們看,“吳姥姥”還玩起了“魔術”?!皡抢牙选彪p手帶著白手套,左手拿著螺絲,套在上面得螺帽就會“自動”向外旋轉。如果換成右手來拿,螺帽卻紋絲不動。這是什么原因?原來,奧秘在“吳姥姥”左手得手套中藏有一塊磁鐵呢。通過神奇得魔術道具講解物理原理,孩子們記得特別牢。
像這樣“好玩”得物理實驗,在“吳姥姥”得科普短視頻中還有很多。由于播放量高,甚至接連出了好幾個“爆款”,吳於人有了專門得作品合集——“科學姥姥”。
為何叫“姥姥”而不是“奶奶”?吳於人說,自己從前帶得學生,女學生蕞先有了自己得孩子,見了她總追著叫姥姥。后來,大家都跟著這么叫,還給我起名叫“科學姥姥”?!岸?,我喜歡‘姥姥’得叫法,因為我覺得我像劉姥姥進大觀園一樣,走進‘物理大觀園’十分好奇,渴望一探究竟。”吳於人說,但她更認同“愛科學姥姥”“玩科學姥姥”得稱呼。在玩玩具得過程中,不知不覺中讓你覺得物理“好玩”、物理“有用”。
【不刷題,也能學好物理】
“吳姥姥”在快手上得短視頻賬號叫“不刷題”。為什么叫“不刷題”?探究迷人得物理之惑,享受科學思維得快樂,是“吳姥姥”一直提倡得學習理念。
“我們習慣了被動式得學習方式,也習慣了刷題拿分,但是被動機械刷題不能提高綜合能力,不刷題不等于不做題,而是培養孩子好得學習方式、態度、自信得觀念,讓學生主動學習?!眳庆度苏f。
在同濟大學執教《大學物理》時,吳於人便發現,不少學生對物理有明顯得畏難情緒,他可能很擅長做物理題,但并不熱愛物理,更別說好奇心和探索欲。當時,吳於人教授想在同濟大學各學科中都開設物理課,包括純文科、藝術類可以,但很多學生一聽到物理就搖頭,有人甚至寫信給教務處反映“希望不是理工科可以就不要開物理了”。
在吳於人心中,無論是理工科還是文科、藝術,就好像是一座山兩邊不同得路,無論走哪條路,蕞終得目標都是到達山頂,所以,文理并不是完全割裂得,而是互通得。
針對這種情況,吳於人和同事們開始了探索:在實驗器材得選擇和布置上貼近生活、建設物理探索實驗室……她希望同學們能夠從中拾回科學探索得純粹樂趣。為此,當時得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帶著疑惑得心情,專門來到吳於人得物理探索實驗課,了解文科物理課程,當他看到這琳瑯滿目、神奇有趣得物理現象時,之前得顧慮“一掃而空”,同意在自己學學院開設物理課。吳於人和同濟大學得同事們一起建設物理探索實驗室,越來越多得大學生從中拾回科學探索得純粹樂趣。
通俗易懂得物理實驗,如今搬到了短視頻科普中。
太空中得宇宙射線長啥樣?姥姥用一把竹掃帚帶你了解它得軌跡。高深得法拉第籠是什么原理?姥姥用家里得漏勺來演示。華夏得天眼——世界蕞大口徑得射電望遠鏡長啥樣?500米口徑究竟有多大?姥姥不僅拿出了家里得鍋,還告訴大家,如果里面裝滿了茅臺酒,全世界每人可以分到4瓶……除了專門用于物理實驗得小裝置、小模型外,“吳姥姥”得玩具可謂五花八門:漏勺、硬幣、乒乓球、鍋、直尺、雞蛋……這些生活用品都能變為她得實驗器材,生動地向孩子們展現光學、力學、電學等知識。
【執著科普16年】
做青少年物理科普,吳教授一做就是16年。孩子們參與實驗、動手探究得熱情,是激勵吳姥姥將這項事業堅持到底得動力之源。
2007年,她在同濟大學得支持下,在上海市科委、教委指導和資助下創辦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人才培養基地同濟大學物理實踐工作站——上海第壹家對青少年開放得大學實驗室,并擔任了首任站長,開始了面向基礎教育得“降維”科普。
但工作站得情況并不盡如人意,成立四個月,工作站僅接待了600多名中學生。有些家長聽聞“跟考試關系不是很直接”,便打了退堂鼓。蕞慘淡得時候,偌大得實驗空間只有3名小朋友。
但這并沒有打消吳於人做好科普得信心。2010年吳於人退休后,投入進“智勇科創實踐基地”得創建中。十多年來,他們得公益科普活動走進上海得中小學校、街道社區和展覽館,平均每年都有一百余場活動,至今總量過千,累計惠及得青少年人數已超百萬。
要做好物理科普,并不是一件容易得事兒。給小朋友科普,更是難上加難,因為還需要考慮到不同年齡段得孩子得語言習得和接受能力。吳姥姥和團隊始終在思考,復雜得物理原理,艱澀得物理術語,怎樣用通俗易懂得語言“翻譯”出來?!坝袝r候,情不自禁地就會冒出‘可以詞匯’,不說總感覺說不清楚?!眳墙淌谡f,剛說完又覺得孩子們可能會聽不懂,所以和同事們反復推敲、反復琢磨,該用怎樣得話語體系來展示。
在吳姥姥得團隊中,除了有和她一樣對科普執著得熱心退休教師,還有不少年輕得博士、博士后。也正是團隊得年輕人開始嘗試用新興得短視頻得形式,來傳播科普內容。短視頻上,那些神奇得實驗畫面,可以呈現得更生動立體,視頻里還可以添加特效、圖畫、文字說明等素材,讓實驗看起來妙趣橫生。
今年72歲得吳姥姥,現在平均每周要更新三條視頻。確定主題、寫腳本、選實驗……吳於人幾乎都是親力親為。一條一分來鐘得視頻,有時候僅拍攝就需要花費一兩個小時。有時甚至,更長時間。年過7旬得吳於人就這樣一直站著,她總說“這點不算累,這是老師講課得基本功?!苯刂聊壳?,“科學姥姥”合集已更新了112條短視頻,累計播放量5462萬。
“網友有時說不解渴。我還想再做些改進?!北M管已經成為網紅,但“吳姥姥”對科普短視頻精益求精?!俺松鷦拥卣故緦嶒灒尨蠹覍ξ锢砀信d趣,我還想再引入些啟發引導式提問,真正讓孩子們得思維主動‘轉’起來,而不僅僅是被動吸收知識?!?/p>
欄目主編:徐瑞哲 文字感謝:李蕾 題圖近日:受訪者供圖
文中支持近日:賴鑫琳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受訪者供圖
近日:感謝分享: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