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19年,對銀行理財市場而言,最大的特征之一,即凈值型產品發行數量持續創出新高。從規模來看,截至2019年三季度,凈值型銀行理財產品存續余額為8.90萬億元,較年初的5.56萬億元已增加3.34萬億元,增幅達60%。
按照《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簡稱“資管新規”)要求,銀行要在2020年底之前完成全部理財產品的轉型工作。也就是說,2020年之后,發行的銀行理財產品都將是凈值型銀行理財產品。
然而,數據統計顯示,截止到2019年末,凈值型理財產品規模占比僅達到50%左右。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2020年,毫無疑問將成為銀行理財凈值化轉型的關鍵之年,凈值型理財產品發行量也會繼續大幅增長。
吸引投資者關注的是,為何銀行理財要轉為凈值型產品?凈值型產品和過去的預期收益型產品有何不同?投資者又該如何挑選?
“凈值型產品是指產品在發行時未明確收益率,在存續期內定期或不定期披露單位份額凈值,根據產品運作情況享受到期或贖回收益(或虧損)的產品。”普益標準研究員涂敏表示,與預期收益型產品不同,凈值型產品沒有預期收益,僅有業績比較基準,且凈值型產品不存在剛性兌付,投資收益除繳納管理費等費用和超額業績提成外,盈虧都歸投資者。
融360大數據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表示,銀行理財向凈值化轉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打破剛性兌付,銀行要定期披露產品的凈值,而且凈值要與資產價格緊密掛鉤,能真實反映資金的盈虧狀況。
不僅如此,凈值型產品的優勢還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每周或每月都有開放日,申購贖回相對更靈活,而傳統的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會有投資期限,未到期產品資金無法贖回;二是凈值產品的信息披露要求較高,披露頻次與產品的開放周期匹配,而預期收益型產品在運行期間并無持續披露義務。
對投資者而言,在挑選凈值型產品時,有哪些訣竅呢?杭州銀行we理財工作人員建議,首先,要注意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與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一樣,凈值型理財產品同樣會標注風險等級,投資者可以根據自身需要進行購買,較低風險等級的凈值型理財產品安全度還是相對較高的。
其次,要注意運營機構的過往業績,也就是優選資質較高的金融機構、專業性強的管理團隊,投資收益會相對穩健。此外,還要注意資金的合理配置,因為每個人的經濟情況和理財需求不一樣,風險偏好也不同。因此,應該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合適的理財產品,合理配置資金。
對于想要購買凈值型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浙商銀行工作人員提醒,“如果之前從來沒有投資過理財產品,在首次購買之前需要親自到銀行柜臺進行風險承受能力的評估和面簽。若在多家銀行購買理財產品,則需要分別到各家銀行的網點做評估”。在評估之后,投資者可通過線下網點、網上銀行和手機銀行等多個渠道進行購買。
此外,需要提醒的是,根據監管規定,購買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理財產品時,不再強制要求個人投資者首次購買理財產品進行面簽,可以通過理財子公司或其代銷機構渠道(含營業場所和電子渠道)進行風險承受能力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