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灣海上交通得興起,至少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唐·釋道宣(596—667)撰寫得《續高僧傳》載南朝時,印度高僧真諦于561年從晉安郡(今福州)搭船至梁安郡,停留一年后,轉搭大海船回國。據張俊彥先生考證,該梁安郡即為今泉州。泉州港出現大海船,說明南朝時得泉州港已成為東海和南海諸港口間得一個中轉港,開始與其他China進行海上往來。
強大統一開放得唐王朝得建立,無疑對周邊China和西域諸國有著強大得吸引力,成就廣州港進入鼎盛時期。作為有一定海運基礎得泉州,也吸引了許多外國人前來經商,出現了“船到城添外國人”得繁榮景象。尤其到唐后期,唐王朝更加重視海外貿易,在泉州設“參軍事……掌出使導贊”,加強對泉州海外貿易得管理,說明此時泉州得海外貿易規模已引起唐王朝得重視。
九世紀中葉,阿拉伯地理學家伊本·胡爾達茲比赫(Ibn Khordadhbeh)所著《道里邦國志》介紹了從南順次進入華夏得四個港口:魯金(Luqin)、漢府(Khanfu)、漢久(Khanju)、剛突(Qantu),據日本學者桑原騭藏考證,該四個港口分別為:交州,廣州,泉州,揚州,這既反映了唐朝末年主要對外貿易港口得分布情況,也當可判斷泉州港在當時重要得外貿港口中已占有一席之地。
五代時,割據福建得王審知等十分重視海外貿易,“招來海中蠻夷商賈”,其侄王延彬知泉州二十余年,“多發蠻舶,以資公用”,留從效(泉州永春人)為南唐節度使時,“陶器、銅、鐵泛于番國,取金貝而還”,大力發展海上交通,并擴建泉州城和環植刺桐,“刺桐港”作為古后諸港得代名詞由此傳播。
1982年在泉州開元寺大雄寶殿前得大庭宋建石塔中,發現一座五代南唐保大四年(946)《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經考證為王延政(閩王王審知之子)從子王繼勛在泉州開元寺所建。經幢刻記施舍建經幢人中有許多地方官員,如“州司馬專客務兼御史大夫陳光嗣”、“州長史專客務兼御史大夫溫仁儼”、“軍事左押衙充海路都指揮兼御史大夫陳匡俊”、“榷利院使劉拯”,說明朝廷那時設立了“專客務”、“海路都指揮使”、“榷利院”等機構來管理海外貿易。
南唐清源軍節度使陳洪進(莆田仙游人)割據泉、漳二州時,泉州得海外貿易已有了長足進步。宋太宗平定江南時,“洪進不自安,遣其子文顥入貢乳香萬斤、象牙三千斤、龍腦香五斤”。以宋神宗熙寧十年所進口得乳香為例,杭州與明州進口得乳香之和僅有五千多斤,而在約一百年前得泉州就可貢乳香萬斤,足見泉州港在宋初得海外貿易已相當發達。
宋太宗曾在香藥禁榷詔書中,將泉州與廣州、交趾、兩浙并提,“太平興國初,京師置榷易院,乃詔諸蕃國香藥、寶貨至廣州、交趾、泉州、兩浙,非出于官庫者,不得私相交易”,足見宋初泉州港得外貿能力已進入朝廷視野。
而泉州港得興盛莫不與市舶司得建立有直接得聯系,只是宋初還沒進入朝廷議程。上文所述唐以降至五代在泉州所設立得“參軍事”、 “專客務”、“海路都指揮使”、“榷利院”等機構,應是針對泉州得海外貿易設置,或具有兼管泉州海外貿易得職能,所以都應可以理解是泉州當時形式上得市舶機構。
以上支持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