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師范大學舉辦得華夏首屆初等教育學博士點建設高端論壇11月13日在滬舉行。華夏教育界知名可能學者共50余人通過線上線下方式參會,探討初等教育學學科建設得使命與前景。
上海市教育學會會長尹后慶作了題為“核心素養導向得教學與教師”得主題演講,提出核心素養是教育改革得追求,是教育發展得靈魂,其發展關鍵在于把以知識為本位得教學轉變成“以學生發展為本”得教學,堅持在真實情境下開展教學,重組學習內容,變革學習方式,讓知識學習體現育人價值和方向。他強調加強教學得綜合性和實踐性是通向核心素養培養得必由之路。教師要善于從“學”得角度去構建新型教學關系,并從培養完整得人得立場去創造新型課堂。
安徽師范大學副校長朱家存在主題演講中討論了“初等教育學博士生論文選題”問題,并重點探討了初等教育得學制問題、減負問題和五育并舉三個具體問題,強調選題要瞄準China重大戰略和區域發展需求,加強基礎性、前瞻性、針對性、儲備性教育政策研究;要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教育熱點、難點問題,尋求破解教育難題得有效策略和方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師教育中心主任張民選從歷史得視角和國際比較得視野出發,分析了朱熹有關“小學”教育得理念,以及密歇根州立大學和倫敦大學教育學院得初等教育學科建設路徑,強調華夏初等教育領域得建設存在巨大空間和潛力。
在“初等教育學得理論與實踐研究”圓桌論壇上,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院長劉鐵芳認為智能時代得兒童教育面臨“適應與超越”得挑戰。一方面,智能化時代提升了兒童得自主性和獨立性,拓展了兒童生活得寬廣度;另一方面,也導致個體對世界得敬畏感得弱化。智能時代得教育需要重建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文化之間得本源性聯系。
東北師范大學校長助理、東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校長于偉認為小學不小,兒童不小,辦好小學不容易,研究初等教育不簡單。研究初等教育離不開扎實得理論基礎,也離不開扎根得實踐喚醒,理論是在“書齋-田野”得互動中生成和建構得。
教育部福建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院長余文森認為課程核心素養是課程標準研制和修訂得“基因”和“源頭”,初等教育學只有對接課程標準、融入課程標準,才能發揮對實踐得更大影響力。
長寧區教育學院副院長呂洪波認為,小學教師職業適應存在五大方面得問題,分別是教學方面得問題,人際關系處理方面得問題,課堂管理方面得問題,適應變革方面得問題,以及可以發展動力方面得問題,并從系統得角度提出了破解之策。
上海市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院長李百艷對浦東新區小學教師成長得路徑進行了探索,強調教師得成長應通過“對話”這個路徑來進行,并設計了小學教師成長得框架,提出了教師成長攀升計劃。
據悉,上海師范大學得初等教育學已形成本科、碩士點、博士點、博士后連貫得人才培養體系。小學教育本科可以一直是國內小學教師培養得排頭兵,2007年獲批教育部重點建設特色可以,2014年獲批教育部卓越小學教師培養改革項目,2019年入選教育部首批級別高一點一流本科可以建設點。2021年初等教育學博士學位點完成首次招生,成為國內招收初等教育學博士生得首家單位。2021年10月,初等教育學團隊被列入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重點創新團隊。
近日: 東方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