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阿拉善1月6日電 題:內蒙古“硬核”老人孟軻:讓1500余畝荒漠變綠洲
中新網記者 張林虎
在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有一位名叫孟柯的古稀老人。退休前,他駐守邊防保家衛國;退休后,他保護生態綠化家園,用17年時間綠化了荒漠1500余畝。
阿拉善右旗位于內蒙古最西部,地處巴丹吉林和騰格里兩大沙漠交匯地,這里自然環境惡劣,生態脆弱,沙漠面積占國土面積的46.6%,是內蒙古乃至全國沙漠沙地最多、土地沙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圖為孟軻在荒漠中打造一片綠洲。 受訪者供圖孟柯曾就職于邊防部隊,退休后,他回到了地處巴丹吉林沙漠中心的老家--阿日毛道嘎查中諾爾圖,開始植樹造林,一干就是17個年頭。
“小時候,老家林草茂密,水草豐美。靜謐的藍天下是廣闊無垠的草原,潔白的羊群悠閑地吃著青草,一切是那樣的唯美。”孟柯說,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起,由于降雨量減少,人為活動增多,造成生態環境日趨惡化,大片植被枯死,這里成了一片不毛之地,因此被人稱作“光諾爾圖”。
看著養育自己的家鄉荒漠化越來越嚴重,孟柯萌發了植樹造林、綠化家鄉的想法。他不顧家人反對,不僅拿出自己多年的積蓄,還貸款8萬元,毅然決然購買了汽車、帳篷、樹苗、抽水機和種植工具,一頭扎進了沙漠腹地。
孟柯種植的這片林子,地處巴丹吉林沙漠中心地帶,年降水量110毫米,蒸發量高達3900毫米,夏季最高溫度高達40攝氏度,別說栽樹,活樹也會被旱死。
春天里風大,常常是頭一天挖好的樹坑,第二天就被沙子埋掉,有時栽上的樹苗在一場風沙過后會被連根拔起,成活率極低。
由于干旱缺水,孟柯經常頂著似火的驕陽從井里拉水,一棵一顆地澆,并且每天巡視,風雨無阻,硬是在沙漠里種活了成片的梭梭。17年間,孟柯在沙漠上打了7眼井用于澆灌,他種的梭梭林也一點點擴大。
據統計,孟軻在荒蕪的沙漠里種植梭梭、沙棗、楊樹、榆樹等千余畝,樹木多達3萬多株。目前,各種鳥類和動物的數量逐漸增多。
剛開始種樹時,家人村民都不理解,還有人說風涼話,勸他不要犯傻了。但時間長了,老人無私的堅守和堅持感動了許多牧民。在他的影響下,當地牧民也積極參與到家鄉的治沙植綠中。
牧民楊寶山說,受老人的影響,他也加入了種植樹木的行列中?!艾F在中諾爾圖發生了巨大變化,昔日滿眼黃沙的不毛之地,也變成了綠洲。來這里的游客增多了,當地牧民也靠著這片綠洲經營起牧家游,增加了自己的收入?!睏顚毶秸f。
“我就是想給家鄉做點貢獻。以前是,現在是,以后也是。只要有需要,只要我還行,我都會堅持干下去。”孟柯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