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地下空間騰退再利用多樣化
231處地下空間變身便民空間
冰雪體驗中心、遠程教育課堂、文化博物館……小小的地下空間可以發揮大作用。記者昨天從市住建委獲悉,2019年,在確保普通地下室安全使用和散租住人“動態清零”的基礎上,本市已有231處地下空間實現騰退再利用。
孩子有了玩冰雪的地方
“戴上VR眼鏡往左看,選一個你喜歡的造型。”“冰墩墩和雪容融,看誰畫得好。”3日上午,白紙坊街道建功南里小區3號樓地下,一片生氣勃勃。面積約800平方米的地下空間內,50名小朋友玩得不亦樂乎,滑雪、冰蹴球、VR冰雪體驗……零基礎的孩童,有了與冰雪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這個體驗中心真不錯,孩子都喜歡。”陪同在側的一位家長點頭夸贊。
少有人知道的是,2018年5月前,建功南里小區3號樓地下還是一個又一個的隔斷間。白紙坊街道結合“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對地下室群租房進行了清理,拆除隔斷間48間,將規劃圖中的自行車車庫恢復原貌。
騰退后的空間如何再利用?街道辦人員四次征求社區居民的意見、數易設計稿,最終將其改造為一處集冬奧文化宣傳、冬奧項目展示、冰雪項目體驗為一體的冰雪體驗中心。
“為方便老人和殘疾人進出,我們特別在入口坡道上安裝了無障礙電梯,3分鐘就能跑一趟。”體驗中心運營方負責人李永文介紹,2019年5月22日,冰雪體驗中心正式對外免費開放,周邊居民只需預約便可入館體驗,“特別受歡迎,7個月的時間就接待參觀6841人次。”
地下空間功用多樣化
2018年,本市開啟第三輪地下空間整治工作,工作重點由集中掛賬整治向防止反彈轉變。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2019年,全年市區街鄉鎮三級加大對地下空間的督導、檢查和巡查力度,累計督導、檢查、巡查43542次,完成整改1802處,確保普通地下室安全使用和散租住人“動態清零”。
“動態清零”后,騰退出來的地下空間怎么用?各區都在尋找最適合的方法。
不同于白紙坊街道,在海淀區的學院路,一處約1000平方米的地下旅館被改造成遠程網絡教育課堂,65個直播間成為老師答疑解惑的講堂,規模較大時,一名老師可以同時面向1萬名學生遠程授課。“相比樓上的工位,地下空間更安靜,更適合上課。”每次,中公教育的呂老師只要輸入密碼,就能直接走進預約好的直播間,在鏡頭前給學生上課。呂老師說,自從有了直播間,因為噪音大而被學生投訴的情況便再沒發生。
上述負責人告訴記者,初步統計,2019年全市普通地下室再利用共計231處,主要用于微型倉儲、便民超市、黨團活動室、居民文化活動中心、健身場所、消防教育體驗館、冰雪體驗中心、遠程教育、文化博物館等。
改造地下空間仍是難題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還有不少已經騰退的地下空間尚未找到利用途徑,再利用仍然是擺在產權單位和街道面前的一大難題。
兩大難點第一是改造難。地下空間先天就存在空氣流通不佳、采光不良的缺點,改造時對樓體安全的要求也很高,資金投入大。第二是協調難。地下空間產權比地上住宅更復雜,不同利益主體對改造的需求不同,需要協調多方利益,征求多方意見。“最難的時候,一處地下空間怎么改,一年都難以達成一致意見。”一位街道人員告訴記者,要真正盤活地下空間,需要更多政策支持。
本報記者 趙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