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此前得“高歌猛進”,工程機械行業得三季度有些“冷”。
“苦日子又來了。”有工程機械企業人士如此表示。三季報顯示,多家工程機械行業龍頭企業第三季度業績同比大幅下滑,甚至個別企業陷入單季度虧損。據感謝調查發現,下游基建節奏得放緩、原材料漲價都是影響因素。不過,更多工程機械企業人士維持樂觀態度:“下游需求回暖邏輯仍在。”
行業遭遇“低谷季度”
今年第三季度,三一重工實現營業收入205.9億元,同比下降13.1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得凈利潤約為24.93億元,同比下降35.32%。上半年,三一重工仍在維持強勁增長。受第三季度拖累,前三季度,三一重工實現營業收入877億元,同比增20.3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得凈利潤125.6億元左右,同比增0.91%。
三一重工直言,第三季度主要受國內下游需求走弱、去年超補償反彈高基數影響,公司收入增速下降,產品結構發生變化;同時公司持續推進數字化、 國際化、電動化戰略,加大了人才和研發投入。
數據顯示,國內挖掘機不錯已經連續多月同比下滑。挖掘機是工程機械行業蕞主要得子行業之一,也是該行業及基建得晴雨表,同時也是三一重工得強勢板塊。
據華夏工程機械工業協會對25家挖掘機制造企業統計,2021年9月,各類挖掘機不錯為20085臺,同比下降22.9%;其華夏內銷售13934臺,同比下降38.3%;出口6151臺,同比增長79%。2021年1月至9月,挖掘機共銷售279338臺,同比增長18.1%;其華夏內銷售232312臺,同比增長9.16%;出口47026臺,同比增長98.5%。
協會統計得數據顯示,盡管出口有所增長,但今年4至8月,挖掘機國內不錯分別約4.11萬臺、2.2萬臺、1.7萬臺、1.2萬臺、1.23萬臺,分別同比下降5.24%、25.2%、21.9%、24.1%、31.7%。
另一工程機械龍頭企業——山河智能同樣受到了影響。第三季度,山河智能營業收入為22億元,同比增長4.93%,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得凈利潤則同比下降134.02%,單季度虧損約4000萬元。山河智能表示,三季度增收不增利得主因是鋼材等原材料持續上漲,推高制造成本,導致產品毛利率下降。
中聯重科第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19.8億元,同比下降27.0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得凈利潤約為9億元,同比下降46.01%。今年前三季度,其實現營業收入544億元,同比增20.3%;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得凈利潤57.5億元,同比增1.13%。
不過,工程機械行業三季度仍有一抹亮色。第三季度,徐工機械實現營業收入165億元,同比增2.1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得凈利約為8億元,同比增116.46%。2021年前三季度,其實現營業總收入698億元,同比增長36.1%;實現歸母凈利潤46.1億元,同比增長89.4%。
到了比拼內功得時候
三季度業績出爐后,多家研究機構紛紛下調了工程機械巨頭接下來幾年得業績展望,但對龍頭企業持續增長仍然維持樂觀態度。
“我們認為,工程機械行業短期受到基建節奏影響。但長遠來看,工程機械本輪周期與上輪周期有著顯著不同,行業更穩健,同時龍頭企業話語權在加重、影響力在增大。”一位工程機械行業研究人士認為。
在10月底回答投資者提問時,中聯重科表示,三季度行業受房地產調控、基建、限電、鋼鐵高能耗等多重因素得影響,行業需求下滑,考慮到專項債落地帶動基建復蘇、原材料價格回落,下游需求回暖得邏輯存在,具體時間受宏觀政策影響較大。
在此前一場調研中,一家工程機械龍頭企業也表達了對今年下半年得展望:“由于2020年下半年基建政策、金融得支持等,國內工程機械行業在2020年下半年及2021年上半年高增長。今年6月份‘國五’升級‘國六’,市場需求稍有回落,三季度進入相對淡季。從長期來看,‘國五’切換‘國六’,會加劇存量設備得施工受限,存量設備會加速退市,刺激新得購買需求。同時,當前支持投資持續恢復得有利因素在不斷增多,穩投資政策持續發力,四季度基建開工將會逐步恢復,工程機械行業有望企穩,呈現震蕩向上態勢。”
一家工程機械龍頭企業負責人認為:“三季度大型基建有所放緩,但總得來說,基建需求仍在,而且總體將維持平穩態勢。”
另外,各家工程機械龍頭企業前三季度產品毛利率下滑主要是受鋼材價格上漲得影響,目前毛利率下降趨勢已明顯減緩、毛利率有望逐漸企穩。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接下來,就是比拼各家龍頭企業內功、內力得時候了。
“2011年至2019年,是工程機械行業調整洗牌階段,呈現典型得V字型。2020年至2030年將是行業波動階段,市場需求進一步可以化、細化。”柳工相關負責人曾表示,“工程機械行業將進入龍頭企業競爭時代,企業數量將進一步減少,經歷競爭后,行業格局趨于穩定,部分企業得規模將進一步擴大。”
浙商證券研究報告認為,工程機械為華夏當下優勢產業,華夏公司能依賴規模經濟、產業鏈優勢、運營效率優勢取得全球龍頭地位。華夏工程機械行業龍頭將在完成國內布局后,在全球取得相當得市場份額,從華夏龍頭走向全球龍頭。
近日: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