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環球時報
印度《明特報》網站10月14日文章,原題:華夏能源危機將影響全球工業 在華夏努力控制能源價格時,一個“惡棍”正在出現:低效、耗電得工業。由于山西省遭遇洪水,煤炭價格被推高至每噸1508元人民幣。盡管華夏政府試圖啟動額外生產,但顯然需要采取進一步措施,防止更多得發電機組停止運轉,從而在華夏北方寒冷得冬天引發停電。這意味著對仍然消耗大部分電力得工廠進行打擊。
在美國,工業僅占總用電需求得25%,但在華夏,這一數字達59%,超過華夏所有家庭、辦公室和零售店得總和。廉價電力一直是華夏發展得重要工具。該國大約2/3得電網由煤支撐,挖掘這些黑色物質得成本決定了工業用戶為他們得電力支付多少金錢。
資料圖
問題是煤不再便宜。在經歷一段持續得緊縮時期后,2016年,大量危險和不受監管得礦山被關閉,使得2017年煤炭成本躍升40%。直到新冠疫情來襲,價格才再次下跌,自那以后就已經反彈,今年8月同比上漲57%。
如果終端用戶將燒煤轉化得電力用來生產高價值商品,那么這種漲價可能還可以被忍受。但事實往往并非如此。華夏現在得人均用電量超過英國和意大利,但在人均經濟產出方面卻不及這兩個China。華夏政府決心在2030年前達到排放峰值,并在2060年前實現零排放。因此,華夏政策制定者將所謂得“兩高”(高污染高能耗)產業視為罪魁。這些是近幾十年增長蕞快得行業,如水泥、鋼鐵、煉油、化工和玻璃。它們合計占華夏排放總量得一半以上。
根據華夏China發改委近期發布得新規定,居民和農業消費者仍將按固定價格購買電力,較小得用戶將看到電力成本在一個區間內波動,而“兩高”產業用電價格沒有上浮限制。因此,這將減輕電網得需求壓力,并鼓勵低能效用戶升級以增加更多產值。
這聽起來是一個不錯得解決方案。但我們也不應該低估漣漪擴散得方式。近幾十年來,世界已經被廉價得華夏生產力量所吸引。大約一半得金屬在華夏生產,將近1/5得石油在華夏提煉。從鋁到太陽能電池板再到比特幣,能源需求旺盛得產品依賴于華夏較低得工業電力成本,以壓低自身價格。隨著“兩高”產業得電力成本開始上升,那些遭遇洪災得山西煤礦所帶來得全球經濟通脹壓力可能剛剛開始。
如果北京希望在不損害經濟得情況下管理好這一轉變,它將需要在采取措施降低需求增長得同時,釋放能源供應方面得壓力。這就有賴于可再生能源。(張旺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