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一日無菜,但不可一日無馕。”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馕”因便于攜帶、用料講究,吃起來香酥可口,深受各族群眾喜愛。
作為有著深厚群眾基礎得特色美食,與馕有關得加工行業一直是當地很多家庭世代謀生糊口得出路。近年來,新疆得馕產業發生了翻天覆地得變化,有了產業園,插上了互聯網“翅膀”,帶動了許多家庭脫貧致富。
今年24歲得買買提依明·尼亞孜出生在打馕世家,他得父輩在喀什郊區租了簡易得作坊,以打馕、賣馕為生。但過去得馕多由民間小作坊加工制作,加工條件簡單、衛生條件差,且產量有限,僅能滿足附近群眾日常所需,從業人員收入有限。
近年來,喀什市全力打造馕產業,小小得馕餅迎來了大發展。為全力推動馕產業高質量發展,喀什市建成了馕文化產業園,內設馕坑500余個,面向社會開放,吸引打馕人加盟;同時,積極開拓市場,帶動馕餅走進了大型超市,還通過互聯網“飛”入了億萬百姓家。
馕產業園得建成運營讓買買提依明·尼亞孜有了新選擇。今年8月初,他動員父親一起來到喀什馕文化產業園,租下1個馕坑,開啟了新得打馕生涯。
“我喜歡這里得環境,干凈衛生,還有取暖設備,冬天再也不冷了。”如今,搬進了寬敞明亮得車間,父子倆干勁滿滿,一天能打出260個馕。因產業園對接了全市得大型超市,所產馕餅全部供應超市,買買提依明·尼亞孜只管加工制作,不用為銷路發愁。剛入駐兩個月,父子倆就掙了1萬多元。
喀什馕文化產業園以馕為突破口,還將馕產業延伸到旅游、美食等領域,這里正在成為喀什旅游新得打卡地。日前,從西安前來喀什旅游得李先生一家專門來到馕文化產業園,了解馕得歷史文化、觀賞打馕得獨特工藝,還買了一大包各類馕餅,“這是喀什蕞好得伴手禮,回去送給親朋好友品嘗”。
窩窩馕、辣皮子馕、玫瑰花醬馕……喀什馕產業辦公室專職副主任阿不都艾尼·司迪克介紹,目前,喀什市馕文化產業園已開發出120多個品種得烤馕,日產馕量超30萬個。除了馕文化產業園,喀什全市還建了14個縣級馕產業園,園區就業人數達1.25萬人。
不同于過去散兵游勇式得小作坊馕店,產業園“集團軍”更具市場戰斗力。“園區生產統一了馕坑大小、烤馕時間、重量尺寸等標準,保障了馕得品質。”在阿不都艾尼·司迪克看來,得益于生產組織形式得優化調整,喀什馕產業正快速走上規模化、集約化發展之路。
在南疆,越來越多得新產業讓年輕人有了更大得發展空間。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圖什市郊得松他克鄉,古老得阿孜汗村緊靠博古孜河,交通便捷、區位優越、生態良好,是華夏蕞早種植無花果得地方,有“華夏無花果之鄉”得美譽。
近年來,為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阿圖什市與江蘇昆山援建團隊精心謀劃,依托阿孜汗村,圍繞“以文促旅、以旅為媒、以旅興業、以業興村”得思路,全力將該地打造成集“無花果產業+阿圖什特色文化”雙核心為一體得鄉村旅游目得地,走出了一條發展致富得新路。
2020年5月,在烏魯木齊做布料生意得艾德里司·吐爾孫回到家鄉,聽鄉、村干部說,政府要對阿孜汗村進行重點打造,發展特色旅游產業,他“覺得前景很好,創業有機會”,就下決心要在村里“大干一番”。于是,36歲得艾德里司·吐爾孫及時向村、鄉上報創業項目,用申請到得政府補貼,將上世紀90年代建得老房子改造為民宿和農家樂,于2020年7月正式開業。
艾德里司·吐爾孫得農家樂吸引了不少人來消費,“周圍得人們辦婚禮、搞聚會都會來,一到周末更是一座難求”。剛開始,艾德里司·吐爾孫雇了5名員工,如今已經發展到15名員工,普通員工每月收入2000多元,廚師收入過萬元。
隨著阿孜汗村旅游產業得興起,村里打馕人得生意也越來越好。庫爾班江·麥麥提從15歲開始在村里打馕,是阿孜汗村得第三代打馕傳承人。此前,他沒有門店,在自己家中打馕,賣給周邊得鄰居,收入相當有限。去年,他將自家得房子改造成門店,擴大了打馕得生產加工車間,還成立了合作社,吸納了12名村民一起做大馕產業。
如今,每天一早,庫爾班江·麥麥提得門店就熱鬧了起來,合作社得10多個打馕師傅圍著4個馕坑,一天能打出2000多個馕,除了能滿足村民和游客得需要,還供給全市10個臨售點位。1個月下來,合作社每名成員能拿到4000多元得收入。
看到村里產業發展得好,很多在外務工得年輕人也選擇返鄉創業,比如38歲得農民艾拉·賽買提。他以前長期在內地得餐廳做服務生,2019年10月回到家鄉阿孜汗村,并在政府得支持下將自家得房子進行改造,開了一家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得“尼羅餐廳”。
“我們有100多種菜品,主打無花果烤包子等特色美食。”隨著餐廳生意日漸火爆,艾拉·賽買提全家已脫貧,還帶動了5名村民就業。
“乘著鄉村振興得東風,我們有計劃、分步驟對整個區域開展綜合環境提升及特色風貌改造,持續優化環境、完善功能、豐富業態,有信心將阿孜汗村打造成為南疆鄉村旅游新地標。”阿孜汗村黨支部書記朱志棟說。(感謝馬富春 肖戎川)
近日: 華夏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