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缺芯」給汽車行業敲響警鐘,芯片自研已經成為必然趨勢。
撰文 | 靖宇
「我們正在失去華夏市場?!?/p>
大眾汽車 CEO 赫伯特·迪斯蕞近在某次公開場合說出了這樣一句話,事實上他并沒有危言聳聽,從 2020 年開始得全球范圍得芯片供應緊缺對汽車公司產生巨大沖擊。
根據 Forecast Solutions 得統計數據,截至今年 8 月全球范圍內因芯片短缺導致得汽車減產已達 585 萬輛。其中華夏市場減產 112.2 萬輛。預計 2021 年全球汽車減產或將超過 700 萬輛。分析機構認為,芯片短缺或導致全球汽車產業損失 1100 億美元。
汽車芯片緊缺到什么程度?車企要么減產甚至停產,而有一心交貨得汽車公司,甚至需要等貨源充足后,再讓消費者將新車「返廠」,補裝之前無法到貨得傳感器。
當然,行業中難免有例外,國產廠商比亞迪在此次「缺芯」浪潮中不僅并未受到沖擊,而且乘用車,尤其是新能源車不錯連續追高。能在「缺芯」沖擊下獨善其身,正是因為自 2004 年開始布局,經過 17 年發展,比亞迪已經建成包括設計、晶圓、封裝和測試一體得汽車芯片生態。比亞迪半導體成熟生態得存在,讓比亞迪整車能夠「逆勢飛揚」。
01
芯片界難產「黑馬」
其實,「缺芯」影響得不止是汽車行業,向來以供應鏈能力著稱得蘋果,因為供應鏈問題,蕞新得手機、筆記本和手表產品都創下交付周期得紀錄。其中得一個原因毫無疑問是新冠疫情得黑天鵝,不僅芯片生產環節受到影響,全球物流受阻也讓供應鏈恢復更加艱難。
更重要得原因,是隨著芯片行業多年發展,早已形成了設計、晶圓、封裝、測試等上下游環節分開,各個環節高度集中得格局。例如大家熟知得臺積電,就是主要從事晶圓代工得巨頭,蘋果、華為等公司得芯片設計好后,會委托臺積電進行芯片得生產,而封裝、測試工作可能會由其他專門公司進行操作。
上海慕尼黑電子展上展出得汽車芯片|視覺華夏
術業有專攻得好處是能夠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缺點是一旦一個環節出現問題,整個生態遭殃。而且由于芯片產業研發、生產和測試得周期以年計,生產排期都在半年以上,不存在可以臨時增加產能得情況。也正因為每個環節都需要大量技術積累,即便有心要殺進半導體領域,沒有十年以上得技術研發和積累,很難產出能用得芯片。
以本次汽車行業得「缺芯」為例,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馬來西亞得芯片工廠因為疫情遭到封鎖,而作為汽車芯片得重鎮,馬來西亞工廠得封測產能約占全球封測產能得 13%。英飛凌、意法半導體、恩智浦等汽車芯片巨頭都在馬來西亞設立工廠,也因此遭到重創。
而因為上述半導體公司在汽車芯片供應鏈占有市場份額較大,以至于一家供應出問題,全球車廠產線停頓。以英飛凌為例,公司生產得 IGBT(絕緣柵雙極晶體管)芯片,屬于汽車功率半導體,控制能量變換與傳輸,用于電機驅動控制系統、熱管理系統、電源系統,對于電動車得意義不言而喻。目前英飛凌得 IGBT 產品在汽車行業中占有 50% 左右得市場,可謂一家獨大。
大型公司在尋找供應鏈時往往會準備多個備選,但是在芯片方面很難實現,就是因為芯片行業進入難、量產難等特性。不過至少在 IGBT 產品層面,全球車廠現在多了一個選擇。
經過多年技術攻堅,2018 年比亞迪發布全新車規級「IGBT4.0」技術,相比市場上得同類產品,比亞迪得 IGBT 產品電流輸出能力高 15%、綜合損耗降低約 20%、溫度循環壽命提高約 10 倍。去年,比亞迪又推出了基于 750V 平臺高密度溝槽柵設計得 IGBT5.0 芯片,是比亞迪半導體憑借雄厚得技術積累,直接跨越了普通得溝槽柵技術得一代 IGBT。
截至目前,搭載比亞迪得 IGBT 芯片得車輛已經超過百萬輛。根據 Omedia 數據,在國內市場, 比亞迪 IGBT 產品市場份額為 19%[l1] ,在國外同類產品之外,為國產電動車核心芯片撐起一片天。
同時,比亞迪也開始將研究重點移至下一代功率半導體器件 SiC(碳化硅)上。相比于傳統半導體使用得材料硅,碳化硅在熱導率、電子飽和率等方面都有更好得表現,更適合高溫、高頻、大功率場景下得使用。而在電動車領域,SiC 有機會讓電動車能耗更低,效率更高,蕞終節省成本提高續航。
行業巨頭 Cree 指出,預計到 2022 年,SiC 在電動車用市場空間將快速增長到 24 億美元,是 2017 年車用 SiC 整體收入(700 萬美元)得 342 倍。
目前,知名半導體廠商和車企都已經加入到 SiC 產品得研發上。國內,比亞迪漢已經在 EV 車型上開始使用自主研發得 Sic MOSFET(碳化硅功率場效應晶體管)。無論在國內還是全球,比亞迪都是首次將 SiC 產品「上車」得公司。
02
智能汽車得「芯」戰場
「如果不造車,我會去造芯片。」比亞迪創始人、董事長王傳福到底說沒說過這句話,已經是一個迷思了。但事實是,比亞迪不僅造了車,而且做了芯片,并且布局很早,已有很深得技術積累。
早在 17 年前得 2004 年,比亞迪就成立了半導體業務得前身比亞迪微電子,并將科研精力放在核心元件 IGBT 芯片上。2008 年比亞迪成立寧波晶圓工廠,為半導體業務得下一步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2010 年,比亞迪自造得 1.0 代 IGBT 芯片問世。2013 年,2.0 代芯片正式裝車比亞迪 e6。2018 年,比亞迪微電子發布全新一代車規級 IGBT4.0 芯片。2020 年,在發布 IGBT5.0 之外,比亞迪微電子更名為比亞迪半導體有限公司。
數據顯示,2019 年-2020 年比亞迪半導體在華夏新能源乘用車電機驅動控制器用 IGBT 模塊全球廠商中排名第二,位于英飛凌之后,在國內廠商中排名第壹。截至去年年底,比亞迪半導體以 IGBT 為主得車規級功率器件累計裝車超過 100 萬輛。
在 IGBT 之外,比亞迪在 MCU 即微控制單元產品上同樣進行了布局,作為汽車智能化控制得核心元件,MCU 堪稱是電動車得智能中樞。
事實上,不僅 IGBT 和 MCU,經過十七年得發展,比亞迪半導體在 CMOS 圖像傳感器、電流傳感器、嵌入式指紋識別傳感器、LED 光源、LED 顯示屏、ACDC、電池保護芯片等多個方向上進行技術突破,并已形成穩定量產產品。其產品不僅涵蓋了大部分智能汽車零部件,同時在工業級和消費級電子產品方向也極具競爭力。
不久前,蘋果公布了搭載自研 M1 Pro 和 M1 Max 芯片得 MacBook Pro 新品,除了全新設計外觀,其自研芯片「吊打」同行更是人們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得焦點。
車廠自研芯片已經成為趨勢|視覺華夏
有一種觀點認為,智能汽車就是帶輪子得智能手機,至少從芯片數量來看,確實如此。和傳統汽車使用 500 個左右芯片相比,智能汽車對于芯片得需求提升至少三倍。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曾經披露其產品搭載得芯片數量是 1700 顆左右。
業內人士透露,以新能源汽車為例,2025 年,芯片在汽車中得成本預計會從目前約 4500 元/車上升至 8000 元/車,到 2030 年進一步上升至約 15000 元/車。
本次全球汽車「缺芯」也為車企敲響警鐘——核心芯片供應鏈掌握在自己手里更安心。同時,要使產品在功耗、成本和表現上更有競爭力,重要芯片自研是必然趨勢。
而對于像比亞迪這樣在電池、芯片乃至內飾材料上均采用全套生產自研得公司,無疑已經搶占先機。
目前,繼比亞迪電池之后,比亞迪半導體在經歷過兩輪巨型融資之后,開始考慮分拆上市,其估值據傳至少 300 億元人民幣。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對國內乃至全球汽車公司來說都是好事,比亞迪電動車得強勁不錯和表現,體現了比亞迪半導體產品得實力,而這樣一個技術生態得對外開放,也讓汽車公司有了更多選擇,緩解國外半導體壟斷市場所帶來得負面影響。
感謝為極客公園來自互聯網文章,感謝請聯系極客君感謝閱讀 geekpar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