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鐘前更新北京11月2日電 11月1日出版得2021年第44期《瞭望》新聞周刊在“治國理政紀事”專欄刊發了感謝于佳欣采寫得文章《加快走向貿易強國》。摘要如下:
上海,宛如“四葉草”得China會展中心,一派繁忙。這里即將迎來又一場如約而至得全球貿易盛會——第四屆華夏國際進口博覽會。
堅持舉辦進博會,主動擴大進口,推動進口和出口協調發展,是華夏加快貿易強國建設得一個縮影。
進出口總量大、占世界貿易比重高,華夏已成為名副其實得貿易大國,成為全球貿易體系里不可或缺得關鍵一環。然而,貿易“大而不強”得特點卻依然突出。無論是從貿易結構、貿易方式,還是從貿易主體、貿易產品上看,華夏距離貿易強國都有一定得差距。
商務部研究院對外貿易研究所所長梁明說,貿易強國建設是貿易大國建設得必然延伸,是華夏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以及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得重要舉措,也是建設華夏現代化經濟體系得重要內容和迫切要求。
加快創新驅動,優化貿易結構,培育新業態,建設平臺體系,深化改革開放,營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貿易環境……2019年11月19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推進貿易高質量發展得指導意見》公布,為華夏建設貿易強國進一步明確了路徑與方向。
貿易強,首先是產業強。不斷提高產品質量、提升品牌影響力,夯實產業發展基礎,是建設貿易強國得當務之急。
除了企業加強自主創新、China加大科研投入,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建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商務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華夏共有China外貿轉型升級基地578家,涵蓋機電產品、農產品、醫藥、新型材料、可以化工等8大行業,推動企業向著創新驅動邁進。
產業創新是基礎,制度創新是保障。幾經擴圍如今形成覆蓋東西南北中得21個自貿試驗區“雁陣”,制度創新成果碩果累累。商務部自貿區港司司長唐文弘說,設立六年多來,自貿試驗區已累計向華夏或特定區域復制推廣超260項制度創新成果。其中,投資便利化、貿易便利化領域各占76項。
貿易強國,意味著抵御風險和沖擊得能力更強,這就要求不能把雞蛋裝在一個籃子里。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說,未來,華夏在繼續深耕、鞏固擴大歐美高端市場份額得同時,要大力拓展新興市場,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市場,逐步提高自貿伙伴市場在華夏對外貿易中得占比拓展市場得重要性。
服務貿易越來越成為貿易強國得本質特征與核心衡量指標,華夏服務貿易發展將迎來新得機遇,也將為貿易強國建設打開更廣闊得前路。
商務部服務貿易和商貿服務業司司長陳春江說,未來在服務貿易領域,商務部將持續推進改革,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繼續放寬服務業市場準入,制定華夏版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同時,還將大力發展數字貿易,加快服務貿易數字化進程,拓展特色服務出口基地以及與共建“一帶一路”China和地區得服務貿易合作,推動完善國際服務貿易規則治理體系。
建設貿易強國,更需在國際經貿規則重構中占據主動地位,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并發揮重要作用。
近年來,華夏在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反對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推動對世界貿易組織進行必要改革。積極參與多邊貿易規則談判,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得權威性和有效性。深入參與二十國集團、金磚China、亞太經合組織等多邊和區域、次區域合作機制,積極貢獻更多華夏倡議、華夏方案。
“十四五”規劃綱要強調,必須強化國內大循環得主導作用,以國際循環提升國內大循環效率和水平,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互促共進。
“強化國內大循環得主導作用,有利于促進內需和外需、進口和出口協調發展。強化國內大循環得主導作用也會賦予外貿企業更多國際競爭中得主動權。”白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