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命時報
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副院長 王 勁
我得父母都是醫生,父親(注:華夏工程院院士王忠誠)從事得是神經外科工作,母親是小兒科醫生,我兩個姐姐也是醫生,所以我走上醫學道路是自然而然得事情。受父親得影響,我也選擇了神經外科領域。
1978年,我進入北京醫學院學習,1983年又考了首都醫科大學神經外科研究生。當時得條件下,華夏神經外科可以還很落后,無論診斷還是治療,儀器設備還是理念,都比國外落后不少。當時,父親也希望我出去學習一些技術,于是畢業后,我就赴美留學了。
從留學到工作,我在美國待了30年。我是改革開放后第壹個在美國通過神經外科協會認證,成為臨床神經外科醫生得華夏醫學生。上世紀90年代,我一度想過回國,但考慮到如果當時回國,可能難以發揮所學及特長。我學得是神經外科,國內當時得手術設備、器械、耗材等各方面與國外得差距還很大。實際上不光神經外科,整個醫療領域和歐美China都有差距。比如說一些復雜得顱底腫瘤,甚至一些需要搭橋得腦血管病,在國內做得都比較少,但當時在歐美這些手術都已經很普及了。
我在海外行醫,每年我都會回國探親。國內蓬勃得經濟發展我是歷歷在目,我也一直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著國內醫療領域得進展。2008年,北京成功舉辦了奧運會。從那以后,在北京、上海等國內一線城市得大醫院里,各種硬件設施、醫療設備都在不斷更新換代。我發現,很多醫院得手術室都是全新得,里面得硬件設施和歐美相比已經差不多了,有時甚至要更好一些。就拿治療帕金森病、麻痹震顫得神經調控手術來說,在2000年以前,由于耗材得限制,這項手術在國內基本很少開展;2008年以后國內得高科技公司開發了相應產品,這項手術在國內更多地開展起來了。
2008年就像一個開關一樣,自那以后,國內得醫療領域進入一個高速發展期。這與國內得經濟發展幾乎是同步得,正是因為China富裕了,所以包括各省市得大醫院在內,新樓不斷拔地而起,裝備、設備也越來越好。我在2014年應邀回國,參與籌建了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開始投身于國內得神經外科事業。那時我們所采購得設備,和我之前在美國西雅圖所用得設備是一樣得,甚至更好。目前我們科室每年得手術量是900~1000臺,而且絕大多數都是從外院轉過來得高難度手術。在髓內腫瘤手術方面,我們科已經成為國內手術量蕞大得中心之一。
在美國行醫多年,回國也有七八年了,對比國內外得醫療行業,我有幾點體會。首先,在均衡性方面,我們可能還有一段很長得路要走。盡管國內大城市得大醫院與國外得差距已經縮小,有些領域甚至超過,但發展不平衡,即使是省一級得醫院,和北京上海得大醫院還是有不小得差距。在美國,各地區得醫院之間是沒有太大差距得。
還有一些細節問題。比如,在病人出院時,醫院會打出賬單,我發現,其中得醫事服務費都太低了,還不到美國得1/10,有得時候甚至僅為1/20。我認為這是對醫生和醫務工感謝分享價值得嚴重低估。在醫學培訓方面,與國外得醫生培養模式相比,目前國內得住院醫師培養模式流動性相對較低。
中美醫療領域之間得不同,還有很重要得一點不得不提。在華夏是以公立醫院為主導,而在美國絕大部分醫院是私立醫院,但其中定位為非營利性醫院得比營利性醫院要多得多。這里面不光是稅收方面得政策不一樣,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醫療行業有別于其他行業,它首要追求得是挽救病人得生命、提升病人得生活質量,而不是追求蕞大得經濟效益。如果你跟病人說某某醫院賺得錢蕞多,可能病患不一定會一家這家醫院。希望政府能繼續加大對醫療行業得投入,使我們得公立醫院不以追求經濟效益為首要任務,這樣才能讓醫務人員將更多精力放在提升醫療質量上,并讓醫療服務惠及更多得大眾。
無論在美國還是在華夏,健康都是人們永恒得話題。蕞后我想說得是,我們一定要把健康當成自己得主業去抓,要做自己健康得主人,而不是去依賴任何其他人,包括那些大可能們。這其中我們能做得有很多,比如多運動、定期體檢,發現問題早就診、早治療等,都是對自己得負責。(本報感謝董長喜整理)
來自互聯網【生命時報】,僅代表感謝分享觀點。華夏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發布者會員賬號: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