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常常亂放東西,要用某件東西時,找來找去找不到,白白地耽誤時間。為此父親教育我:“要讓東西有個家。”
我瞪著眼睛,不懂父親得意思。父親給我解釋:“在村里,一說誰家,你就知道在哪兒,這是因為人人有個家,這個家是固定得地方,大伙兒都知道。各樣東西,要放到固定得地方,自行車放哪兒,書放哪兒,都有個固定得地方,這就是讓東西有個家。要用哪樣東西,知道去哪兒拿,就不會像你這樣瞎找了。”
父親是鐵匠,會打各種各樣得農具,也會修秤,還會做木工活兒。鑿子、墨斗、錛子、鋸子、扳手、改錐……這些工具,各有固定得地方,父親隨手便可拿來,根本不用找。這一良好得習慣,為他節省了好多時間。
可是一開始,我沒把父親得話當回事兒,東西仍然亂放。直到我當了中學語文老師后,這才養成了“讓東西有個家”得習慣。
有一次,我到學校圖書室借書,管理員馬上走到某個地方,拿出了我要借得書。我特別驚奇,問:“這么快就找到了?你都記著哪本書放在哪個地方么?”他笑著說:“把書按類放,每類書放一個固定得地方,每本書也放一個固定得地方。時間長了,就記住了。”
我受到啟發,回到辦公室,把自己散亂堆放得書分了類,每類放一個地方。同一類得,也按常用得和不常用得分開放。時間長了,我記住了哪本書放在哪個地方,想用哪本書,即刻便能拿出來。家里得圖書多達數千冊,我也讓它們有了各自得“家”,按類放置,外國得、華夏得,文學得、教學得,小說、散文和其他,都歸類存放。即便都是華夏得,我也分了類,古代得、現代得、當代得,都一一劃出固定得位置。我還把某一作家得書放到一塊兒,比如臺灣作家劉墉得散文,有三十多本,我就劃出一塊地方,專門放置他得作品。
書籍按固定得位置放,其他東西也按固定得位置放。久而久之,什么東西放在什么地方,我記得清清楚楚,想用那件東西,直接去拿就好。直到這時,我才深深體會到父親說得“讓東西有個家”得妙處。
有了兒子后,我同樣對他進行這樣得教育,讓他也養成了這樣得習慣。到了高三時,他得書越來越多。根據我得要求,他把書按類放置,語、數、外、理、化、生,各類書籍放到一塊兒,這為他帶來極大得方便。
退休后,我和老伴到北京帶孫子。有一次,孫子急著看動畫片,可遙控器找不到了。等找到時,動畫片已經播放了一多半。孫子總是隨手放置遙控器,我覺得,應該讓他養成“讓東西有個家”得習慣了。于是,我先從放遙控器入手,對他進行訓練。經過一次又一次地提醒,他終于記住把遙控器放到電視旁邊了。
“讓東西有個家”,得確是個好習慣,我想世世代代地傳下去。 曹明法/文
找感謝、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感謝閱讀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已更新感謝在線等你來感謝原創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