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總站組織得“2021華夏基于北斗得農機精準作業技術應用場景演示活動”10月13日在湖北荊州成功舉辦,這是繼2020年黑龍江建三江以后第二次舉辦同一主題演示活動。兩場活動均人氣爆棚,覆蓋了農作物生產全流程,演示規模之大、作業環節之多、企業參與度之廣,在華夏樹立了標桿,吸引了農機行業可能、制造企業和合作社前來打卡。
演示活動結束了,但圍繞農機精準作業話題得討論還在繼續。農機精準作業時代來了么?從演示活動看,快速發展之勢超乎想象。那么,其中得推動力來自哪里?一是終端得力量,二是農機裝備技術進步和北斗導航技術落地。但歸根結蒂,離不開推廣示范得努力和相關配套政策得跟進。
首先,終端力量從示范項目建設開始。
在黑龍江農墾某農場,一邊得情景是,秋糧收獲、秋整地、筑埂取直等作業環節一氣呵成,晝收夜翻連續作業,作業精度和作業效率大幅提高;另一邊是,一臺CT300土壤采集機正在自動采集土壤樣品,通過土壤數據分析可為來年制定科學施肥方案提供精準數據。
在廣州市增城區華南農業大學教學科研基地里,一臺無人駕駛水稻感謝閱讀本文!機正在感謝閱讀本文!水稻作業。據介紹,收獲時將由無人駕駛收割機和運糧車配合,完成精準協同作業,誤差可以控制在厘米級。
在河北趙縣光輝農機合作社得麥田中,小麥收獲機駛過后,玉米播種機緊隨其后,接著是絞盤式淋灌機登場,從小麥收獲,到玉米播種施肥,再到玉米灌溉,實現了工廠化“流水線”式作業,這完全顛覆了傳統“三夏”作業模式。
然而,以上僅僅是華夏農機精準作業示范場景得一朵浪花。據農業農村部農機化總站副站長涂志強介紹,在近年來精準農業項目示范帶動下,華夏將北斗終端作為標準配置得農機企業達到45家,還有36家正在技術改造申請。華夏安裝農機自動駕駛系統超過10萬臺,是2018年得15倍多。華夏安裝農機定位、作業監測等遠程運維終端超過45萬臺套,是2018年得3倍。
農機精準作業得確越來越近,看得見也摸得著了?!笆濉币詠恚诒倍沸l星定位技術賦能下,農機精準作業技術路線和作業模式基本形成,耕種管收全部生產環節全覆蓋,機庫田間轉移作業全自動,無人機自動避障仿地飛行,作物生產過程實時全監控。華夏從南到北,農機精準作業示范項目快速推進,作業環節由蕞初得深松整地向全程全面鋪開。
其次,借助北斗技術不斷成熟落地,有力地推動了農機裝備智能化研發。
在精準農業項目示范帶動下,基于北斗系統得農機智能化研發、農機遠程運維、作業監測等技術應用獲得快速發展,廣泛應用于耕整地、作物栽植、田間管理、聯合收獲、秸稈處理和糧食烘干等生產環節。據了解,華夏接入China精準農業綜合數據服務平臺得農機裝備達到25.8萬臺,實現了跨企業農機作業數據整合,實現了水稻、小麥、玉米等主糧作物收獲和拖拉機作業24小時動態監測。
隨著基于北斗技術得智能農機不斷加快示范應用,對終端態度產生強大影響力。在傳統農機時代,要讓拖拉機、收割機沿著直線跑,就只能靠機手得硬功夫,而且受風沙、揚塵、環境等因素影響大。在精準作業時代,搭載了北斗無人駕駛系統得智能農機具標配作業模式在線標定功能,融合了北斗定位、慣性導航、自動控制、毫米波雷達定位、遠程控制等技術,系統支持直線、曲線等多種作業模式,讓機手在駕駛室可實時接收地塊作業處方圖,實現作業“一鍵化”操作,不管是秸稈埋茬還是栽插秧苗,深度和精準度均可在電腦終端上顯示出來。
農機裝備技術進步蕞終決定了終端得態度,為農機精準作業示范推廣創造了條件,提高作業質量,實現增產增收,深受終端農民得歡迎。
于是,示范推廣走向前臺。一頭連接著農機科研開發和生產制造,一頭直通終端,示范推廣在農機精準作業落地中發揮著“超鏈”作用,為農機精準作業走向終端應用鋪平了道路。
從建三江、荊州兩場示范活動看,其主題均聚焦全程全面機械化,主要場景包括:基于北斗得農機耕整地、栽植、田間管理、收獲,秸稈撿拾打捆、粉碎還田,無人機施肥、飛播、飛防等農機作業得路徑規劃和智能作業,機收自動測產、收獲損失檢測等應用場景,以及數字化農場管理平臺應用示范。據介紹,如果收割機搭載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后,一個機手可同時操縱兩三臺收割機,作業效率提高到5-8畝/小時,一次可收割1000斤。
無人駕駛在節約要素資源投入和作業效率方面無疑是巨大得進步。過去一臺水稻插秧機需要兩人操作,一人駕駛一人放秧?,F在加裝了北斗導航定位系統、實現了無人駕駛后,只需要一個人管理秧苗,而且極大地提高了作業效率,降低了勞動力成本。尤其在農忙時節,可以人歇機不停。石首市某農機合作社有2600多畝土地,以前,每逢春耕春管季節,需要雇用六、七十人進行播種、澆水、施肥作業;如今,有了智能農機精準作業,同樣2600多畝地,只用10個勞動力,人力、水肥等投入大大減少。
黑龍江也好,湖北也罷,都是努力把農機精準作業事情辦好得縮影。可以預見,伴隨著“十四五”農機化高質量發展得步伐,華夏農機精準作業將開啟一場“蝶變”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