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新時代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把新發展理念作為“指揮棒”,就要從緊盯速度轉向追求質量,更要放棄“大水漫灌”的幻想。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根本體現,是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必然要求。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今年重點工作時,將“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放在首位。會議提出,新時代抓發展,必須更加突出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要把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作為檢驗各級領導干部的一個重要尺度。
為什么將“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放在今年重點工作之首?同時又將其作為檢驗各級領導干部的一個重要尺度?日前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進修一部舉辦“求實”沙龍,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副校(院)長謝春濤出席活動,省部班(第68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研究專題支部三位學員發言,支部學習委員、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方江山主持。
摒棄速度情結,重申新發展理念,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發展理念不會一成不變,發展環境和條件變了,發展理念就自然要隨之而變。如果刻舟求劍、緣木求魚,發展理念就會失去引領性,甚至會對發展行動產生不利影響。新時代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
在支部書記、浙江省委常委、副省長馮飛看來,“當前我們需要提高的本領,是新時代抓發展的本領。經濟下行壓力大的時候,人們往往容易關注當前、忽視長遠,關注治標、忽視治本。此時重申新發展理念,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當前,中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相互交織,“三期疊加”影響持續深化,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去年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速放緩至6.2%,一些經濟指標也出現下滑,讓一些人心生擔憂,甚至出現了新的“速度焦慮”。
“看待經濟形勢,一定要把握好整體與局部的關系。中國這么大,情況千差萬別,要看大局大勢,避免以偏概全。”國家統計局副局長毛有豐說。
從全球視野看,中國經濟增速一枝獨秀。馮飛介紹,目前全球經濟呈現“三低兩高”的特點,即低增長、低通脹、低利率、高負債、高風險。“全球經濟增長進入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的最低階段,中國去年前三季度6.2%的增速可謂風景這邊獨好。”馮飛說。
從歷史視野看,中國經濟增量依然可觀。馮飛表示,2019年,中國經濟增量在1萬億美元左右,按現價計算,經濟增量是2012年的1.4倍,相當于一個中等規模國家的經濟總量,相當可觀。
從經濟結構看,中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去年前三季度,第三產業增長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60.6%,服務業“穩定器”作用不斷鞏固;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5%,消費對經濟發展的“主引擎”作用持續增強。
“觀察經濟形勢,一般看四大指標,即經濟增長、就業、物價、國際收支。從去年前11個月的四大指標數據看,中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不必過于擔心。”毛有豐說。
堅持戰略定力,如果發展沒有質量,速度也很難提升
當前世界經濟增長持續放緩,仍處在國際金融危機后的深度調整期,世界大變局加速演變的特征更趨明顯,全球動蕩源和風險點顯著增多。越是外部不確定性增強,越要保持戰略定力,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主任韓保江教授在互動交流中指出,新發展理念不是憑空得來的,是我們在深刻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國內外大勢的基礎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也是針對我國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來的,所以它是科學的。無論是各級政府和領導干部,還是各類企業和普通民眾,都要在謀劃發展和考量生計的過程中,自覺把新發展理念作為“紅綠燈、指揮棒”。
把新發展理念作為“指揮棒”,就要從緊盯速度轉向追求質量。
馮飛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形成了四個約束機制,即金融風險的防范和化解機制、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約束和化解機制、房地產多渠道供應租售并舉的長效機制、資源環境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倒逼機制。
“當前的經濟增長恰恰是在這四個約束機制不斷強化完善下形成的。如果我們因為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就把若干年努力形成的機制放松,會帶來很多問題。”馮飛說,我們必須從“速度情結”轉向“質量追求”,因為如果發展沒有質量,速度也很難提升。“在全球經濟景氣下行的背景下,增量資本產出率即投資效率下降是必然的。只有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創造人才紅利,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才有可能將增速穩定在一個新的平臺上。”
把新發展理念作為“指揮棒”,更要放棄“大水漫灌”的幻想。
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黨委委員郭向軍認為貨幣政策具有推繩子效應。“繩子可以拉著走,但推繩子走的效果不好。在抑制經濟過熱、控制通脹時,貨幣政策非常有效,但是在刺激經濟和就業上,往往就不那么有效。去年美聯儲降息3次,美歐銀行基本都保持了零利率或負利率政策,但經濟依然下滑,再次證明了這一點。”
受訪的學員均表示,各級領導干部應當緊緊扭住新發展理念推動發展,把注意力集中到解決各種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上來,決不能再回到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論英雄的老路上去,決不能再回到以破壞環境為代價搞所謂發展的做法上去,更不能再回到粗放式發展的模式上去。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為指導,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是做好2020年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根本體現,是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必然要求。”方江山說。
以“穩”應變,以“進”提質,確保經濟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
“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今年必須要堅持‘穩’字當頭,以‘穩’應變,以‘進’提質,確保經濟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馮飛說。
高質量發展,制造業是主戰場。
國際金融危機后,發達經濟體均提出了制造業復興戰略,例如美國的再工業化戰略、德國的工業4.0,以及英國的制造業2050;新型工業化國家也把制造業復興作為重點,應對經濟下行帶來的挑戰。面對“前后圍堵”,中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迫在眉睫。
盡管中國制造業規模在2010年已躍居世界第一,且具備完整的制造業體系,但低端過剩與高端不足并存。“中國制造業產業集群呈葡萄串狀,大家體量差不多,缺少龍頭,打造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十分急迫。”馮飛說,制造業要提升競爭力,就要推動四個升級,即以發展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為核心的產業結構升級;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核心的生產方式變革;以產品和服務品質提升為核心的價值升級;以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為核心的產業鏈升級。
高質量發展,金融活水要通暢。
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高質量發展,金融既要當化解風險的“減震器”,也要當轉型升級的“助推器”。
“在保持匯率與宏觀杠桿率穩定的同時,金融業要進一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郭向軍分析,當前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仍然不夠順暢,金融對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支持力度依然不夠,直接融資比例不高,金融風險需要進一步有效化解。“需要以改革來提高金融體系的適應性、競爭力與普惠性,促進金融與實體經濟的良性循環。”
郭向軍認為,讓金融與實體經濟形成良性循環,就要兩手抓。一方面,要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切實降低間接融資的實際利率水平,抑制脫實向虛,特別是增加對制造業中長期融資的支持。另一方面,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要同消費、投資、就業、產業、區域等政策形成合力,引導資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數效應的先進制造、民生建設、基礎設施短板等領域,促進產業和消費“雙升級”。
高質量發展,還要堅定信心加油干。
我國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1.7億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資源、最大的生產能力和最具成長性的消費市場。這些都是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有利條件。
毛有豐介紹,從PMI等先行指標看,目前企業的信心正在增強。“大家既不能妄自菲薄,喪失發展的信心,也不要妄自尊大,盲目樂觀。還是要從戰略上藐視困難,戰術上重視困難,始終保持戰略定力,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
“通過培育新的經濟動能、新的人力資本和新的經濟體系,我們完全有能力把蟄伏的發展潛能激活!”韓保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