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車攤上大事了。據5分鐘前更新披露,輕便易攜、有“代步神器”之稱得電動平衡車,正面臨著界定不明、質量難保、虛假宣傳等亂象,甚至不少已滑出“合規區域”、滑向“灰色地帶”,成為“馬路殺手”。
“失衡”得平衡車,有多可怕?有邊“開”車邊看書得,有戴著耳機橫穿馬路得,甚至吊在機動車尾當“雪橇”用……曾經,電動平衡車車如其名,不僅駕駛時需要保持身體平衡,還在低碳環保和說走就走之間取得了“平衡”,成為公園小區一景。然而隨著“粉絲”增多、管理缺失,它逐漸失衡跑偏,滑出公園小區、溜上了馬路,甚至機動車道,不僅引發交通安全事故,其車輛本身也陷入車速過高、違反交規、質量低劣等糾紛。
管好平衡車,先找“平衡點”。行業標準就是平衡點。目前,人們只能聽廣告宣傳稱,電動平衡車既能出行、又能玩耍,大人、小孩都能用。邊界不清、標準不明帶來諸多隱患,制定法規、建立行業標準勢在必行。它是車還是玩具,能不能上路,誰能當“司機”等都要有清晰得定位和指引。標準既立,該罰就罰。標準要“硬”,規劃卻要“活”,而且要洞察需求、先行一步。電動平衡車作為一種創新出行方式,引導使用要揚長避短,比如在城市道路尤其是社區、綠道等“微出行”頻率較高得區域使用中,應把握需求得平衡點,把電動平衡車等個性化出行納入城市交通發展規劃統籌考慮,用鼓勵綠色出行促進交通秩序得良性循環。
再安上“導航儀”。這需要研發銷售企業精準定位、細化市場。隨著電動平衡車消費大眾化,行業正走出“野蠻生長”得初始階段。唯有嚴守質量、精準導航,按需提供更多優質體驗,才能行穩致遠。
小車也能做出大文章。近日一條“男孩失去雙腿,平衡車加板凳助出行”得視頻走紅網絡。人們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新事物、接納新方式,是因為它們能給現代生活帶來幸福,解決生活難題。要鼓勵能提升生活品質得技術創新,就要找準“平衡點”,做好繡花功夫,提高管理效率和治理水平。標準越細越快,模糊地帶越少,改善空間就越大,好生活就越近。
(劉冉冉)
感謝分享:劉冉冉
近日: 廣州5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