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交匯點新聞客戶端
交匯點訊 10月13日,《江蘇省“十四五”養老服務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發布,《規劃》顯示,“十三五”時期,全省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雖然取得長足進步,但養老服務人才存在較大缺口。
同日,南京城市職業學院迎來了新一批學子,其中,231名學子進入了該校智慧健康養老服務與管理等相關可以。從全省來看,在職業教育層面探索此類人才培養得學校可謂是鳳毛麟角。“這個可以到底學什么?”不少新生提出了疑問。 “爺爺放松,我給你量一下血壓。”“這幾天睡眠怎么樣?”眼前這個笑意盈盈和養老機構中得老人說話得女孩叫何詩晗,只有19歲。就讀于南京城市職業學院康養工程學院,在智慧健康養老服務與管理可以學習已經第三個年頭。
“老齡化問題越來越嚴重,未來肯定需要更多可以得從事養老行業得人。”何詩晗曾經學過護理,有老年護理得可以背景,在一個契機下轉到了智慧健康養老服務與管理。她坦言,起初自己學習這個可以時接觸到得都是老年人生活照料等課程,“和普通護工區別在哪”也是她蕞開始得困惑。 隨著課程得不斷深入和升級,對老年人心理、照料、康復、活動設計以及養老機構運營管理等全方位得了解后,何詩晗對這個可以有了更新得了解,養老不僅僅是要從生活上關心老人,而是要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老年人得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這也正是我們可以得意義所在。” 何詩晗說,對老人照料不僅停留在可以層面,還需要有堅持得“信念”以及人文情懷。 暑假以來,何詩晗和同級同學正式進入養老機構開始崗前實習。基層工作十分辛苦,她毫不在意地說:“工作肯定要從一線做起,才能更直接地與老年人交流,了解他們得需求。”雖然辛苦,但何詩晗對自己得工作充滿了信心,她說,養老工作對社會來說是非常重要得一環。養老機構也是幫助老年人智慧養老、科學養老得好去處。希望通過自己得努力,讓更多老年人得晚年生活更好地度過。
結合自己得實習經歷,她談到目前社會上仍然對從事養老工作得人戴著“有色眼鏡”,看低這一職業。她家里所在得農村地區,還留存著“讓父母進養老院=不孝”得老舊觀念。南京城市職業學院康養工程學院書記、院長蔡平也正視這些“誤解”,她告訴感謝,這些誤解既來自家長和學生,他們認為工作沒有技術含量;也來自社會公眾對職業發展前景得不認可,認為養老機構自身沒有“造血”能力。 “正是有這些誤解,才需要我們通過社區康養職業人才得培養來加以證明:養老行業人才應當是在康復運動心理方面、在健康生活方式得指導和營養膳食方面都精通得復合型人才,區別于我們一般公眾所認為得簡單重復得勞動。” 蔡平補充。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省常住人口共8474.8萬人,其中,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1850.53萬人、占常住人口總數得21.84%,65周歲以上老年人口1372.65萬人、占常住人口總數得16.2%。隨著人口基數增加,養老行業服務需求呈現出了不少新特點,《規劃》顯示,一方面,全省人均預期壽命已超過78周歲。隨著高齡老年人數量增多,老年人得帶病率、失能率不斷上升,全社會對于生活照料、社會支持、康復護理、長期照護、老年醫療等可以化養老服務需求持續增加,而這些都需要可以養老服務人才團隊得支撐。
“雖然我們培養了可以養老服務人才,但人才流失得現象還是存在得。”蔡平建議,為了養老服務行業更好地發展,社會對人才得使用要分類型、分層次,根據學生不同得特點分散到護理、運營、管理等不同得崗位中去。而不是現在一些養老機構得做法,將學生限制在護理員得崗位上,打消了學生在職業發展中豐富得可能性和積極性。
《規劃》顯示:“十四五”時期華夏步入新發展階段,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廣大老年人得服務需求逐漸從保障生存型向品質生活型轉變;消費理念逐漸從日常必需型向享受發展型轉變;社會角色逐漸從接受照顧型向尋求社會參與型轉變。這需要進一步深化養老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需求側管理,推動養老服務提質增效,不斷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得多層次多樣化服務需求,有“可以化、精細化”養老人才賦能,全省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未來可期。 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會老,關愛今天得老人,其實就是關心明天得自己,讓老年人擁有幸福得晚年,后代人也可以看到可期得未來。相信不久得未來,會有更多年輕人會投身養老行業,成為構建“原居養老、社區安老、機構托老”三位一體“蘇適養老”服務體系得一員。 新華5分鐘前·交匯點感謝 王拓 蔣明睿 王子杰
來自互聯網【交匯點新聞客戶端】,僅代表感謝分享觀點。華夏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發布者會員賬號: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