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青青薯苗印“初心”
“2019年在合作社打工收入有3萬元左右,就這一項收入,我家就能脫貧了!我還種了10畝(約等于0.67公頃)馬鈴薯,這兩天正是銷售的好時機,2019年的馬鈴薯價格很好,預計有6萬元左右的收入。”冬日高原,寒氣逼人,但海東市樂都區峰堆鄉上陽洼村村民郭文奎的心里卻格外溫暖。
昔日用來糊口的馬鈴薯如今變成了致富的“金蛋蛋”,郭文奎說,這還多虧有個“帶頭人”。
郭占福就是那個“帶頭人”。憑著那句“要把家鄉的洋芋種出個名堂來”,憑著那一股韌勁和堅持,他不僅成了峰堆鄉上一村的致富帶頭人,也成了海東市樂都區合瑞順洋芋良種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這幾年,在他的帶領下,峰堆鄉周邊村子有100多戶加入到合作社,其中貧困戶占到了20%。
“2019年我們合作社種了大約2000畝(約等于133公頃)左右的馬鈴薯,青薯9號占到了50%,畝產能達到3000公斤以上,價格也很好。隨著青海馬鈴薯品牌的不斷提升,我們種的馬鈴薯已成功打開內蒙古、云南、寧夏等地的市場。”郭占福說,得益于東西部扶貧協作的好政策,前一段時間合作社的馬鈴薯銷往無錫200噸,而且這批馬鈴薯比當地市場上每噸還高出400元。
在郭占福看來,馬鈴薯能夠長得好、賣得好、品質好都離不開一棵棵“薯苗”的功勞。
每年5月份,湟源縣寺寨鄉的山坡上,片片種薯綠意蔓延,生機盎然。這里是青海馬鈴薯種薯的誕生之地,也是全省馬鈴薯產業的“希望之地”。那些成長的薯苗不僅是全省馬鈴薯的希望,也是廣大鄉村百姓脫貧致富的希望。
播撒一粒種子
收獲萬千希望
夏日,站在位于湟源縣寺寨鄉的青海馬鈴薯高山試驗基地的坡地上極目遠望,山坡上油菜花爭相怒放形成一片爛漫花海,馬鈴薯種薯長勢正旺。
青海馬鈴薯高山試驗基地是省農林科學院的專家教授們共同為馬鈴薯種薯選取的“天堂之地”“仙境之選”。之所以如此稱呼,是因為這里符合馬鈴薯種薯培育的四大條件。
“高海拔、地勢隔離、交通便利、有水源。”工作人員介紹,種薯即馬鈴薯的種子,種子的培育對地勢、環境、氣候、水源等的要求非常嚴格,湟源基地四周環山,氣候冷涼,為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提供了良好的場所。
“提高種子質量、避免馬鈴薯種質退化、降低成本,讓種植的農民增產增收。”21年前,省農科院的專家教授們帶著這樣的初心,跑遍了青海的山山水水,最后找到了這片馬鈴薯種薯基地,這一種就是21年。
8年前,為促使高原農業快速發展,依托省農科院、牧科院和青海大學農牧學院,在全省組建了油菜、馬鈴薯、蔬菜、蠶豆、枸杞、肉牛、肉羊、生豬和飼草9個特色農牧業產業省級科技創新平臺,每個平臺由一名首席專家負責。
省馬鈴薯產業技術創新平臺由青海省農林科學院副院長王艦擔當首席專家,該技術平臺成立以來,解決馬鈴薯產業發展中關鍵、重大技術問題,實現馬鈴薯產業的工程化,促進馬鈴薯綜合配套技術措施實施和馬鈴薯現代化機械化生產及加工利用,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這里培育的種子到底還不好,還需市場說了算。
朱志鵬是湟源縣志俊種植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負責人,每年春耕時節,他都會來到湟源基地購買種薯。朱志鵬告訴記者,合作社成立之初,他嘗試前往其他縣市購買洋芋種子,但是經常遇見因病蟲害導致洋芋腐爛,或因冷藏條件不合格導致種子質量下降等情況。
“2014年起,湟源縣農業技術推廣平臺向我推薦了青海馬鈴薯高山試驗基地繁育種薯,試過之后效果特別好,少疫病,產量高,粗略估計每畝可以提高200元的收益,從此我們就開始一直用這里的種子。”朱志鵬說。
脫貧致富奔向小康
黃土地里長出“金蛋蛋”
2019年是青海省馬鈴薯高山試驗基地成立的第8年,這里匯聚了一批專業的科研人才,6個功能研究室和2個技術轉化基地,在14個重點推廣縣進行馬鈴薯的科研、展示、推廣和種植,全面形成了以青海大學農林科學院為中心,覆蓋全省的省、縣、鄉、村四級馬鈴薯種薯繁育體系。為馬鈴薯種植區提供優質種薯,提高了馬鈴薯的產量,在有效促進了我省馬鈴薯產業發展水平提升的同時,為脫貧攻堅貢獻了力量。
“我們在這里培育的是脫毒馬鈴薯,鄉親們卻稱這是‘脫貧馬鈴薯’!”青海馬鈴薯高山試驗基地的副研究員張艷萍說,基地的建設加速了周邊四個村脫貧致富的步伐,通過科研工作者的不斷努力,過去曾是充饑糧的馬鈴薯,如今,承載起脫貧致富的新希望。
“我們從2009年開始試種‘青薯9號’品種,在縣技術推廣中心的指導下,當年平均畝產達到了3500公斤,比當地常規馬鈴薯品種高出近1400公斤。這幾年,‘青薯9號’馬鈴薯市場越來越好,我們以‘云谷紅’為品牌的馬鈴薯很快在內蒙古的臨河、包頭,四川的成都、內江和廣西的來賓等地打開了銷售市場。”湟中存林馬鈴薯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朱洪蘭介紹。
朱洪蘭口中的“青薯9號”品種是王艦主導培育成功的新品種,也是農業農村部在全國推廣的品種之一,作為“第一育種人”,王艦對它有著獨特的情感。他說,“以‘青薯9號’為例,它可使每畝增產25%至50%,每畝地增收300元到400元,為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福利。”
“由于氣候冷涼,土壤富含鉀,我省是全國馬鈴薯最佳生態適宜區,也是馬鈴薯最佳繁植種區,全省馬鈴薯適宜種植面積500萬畝以上,每年種植面積130萬畝左右,是我省的第三大作物。”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鞏愛岐介紹,近年來,國家實施馬鈴薯第四大主糧戰略,省委省政府把馬鈴薯確定為重點發展的十大農牧業特色優勢產業之一,從品種選育、脫毒種薯生產、綜合技術推廣等方面給予了重點扶持,馬鈴薯產業有了很大突破,已成為青海廣大山區賴以生存和脫貧致富的一大支柱產業。
建設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范省“綠色馬鈴薯”品牌響當當
眾所周知,我省大部分農業區地處高原,氣候冷涼、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土壤有機質含量高,因此青海產的馬鈴薯個大、淀粉含量高、口感好,可是市場上青海馬鈴薯卻一直沒有價格優勢,如何讓青海造的馬鈴薯實現高質量發展?
產業要做大品牌要先有,品牌成為青海馬鈴薯打開市場的“金鑰匙”。
隨著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范省建設的全面啟動,馬鈴薯產業也迎來了新的轉型發展機遇。從2019年開始,我省將利用五年時間,有計劃、有組織、積極穩妥地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構建以綠色為導向的農業生產體系。到2023年實現全省農作物有機肥替代化肥全覆蓋,綠色防控全覆蓋,農藥使用量減少60%以上。
在化肥農藥減施的情況下如何保障總產量相對穩定、如何保障老百姓的收入不降低?
王艦認為,這就要靠馬鈴薯種薯的質量、品種。這需要科研工作者的不斷努力,提高農產品品質,打造我們自己的馬鈴薯品牌,以此提高馬鈴薯市場價格;在品種布局上研發一些早熟品種,實現品種的多元化,盡量拉長市場銷售季;通過耕作制度改革,通過有機肥的適用等措施確保全省馬鈴薯總產在保持穩定的情況下增加老百姓收入。
未來,我省將逐步推廣擴大青薯9號等馬鈴薯品種在果洛、玉樹等地的種植范圍,拓展馬鈴薯產業的綠色發展之路。根據我省自身地域特點,在高海拔地區種植馬鈴薯有獨特的自然優勢,通過加大培育綠色有機農產品,發展當地特色農業,以品牌產品提升產業化質量。
“青海被公認為世界四大超凈區之一,為發展綠色農業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是發展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的最佳適宜區。”鞏愛岐說,下一步,我省將圍繞部省共建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范省,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省委、省政府“一優兩高”戰略,在加強生態保護的前提下,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將青海打造成全國重要的馬鈴薯繁種基地。(孫海玲)
加載中... 視頻 直播 美圖 博客 看點 政務 搞笑 八卦 情感 旅游 佛學 眾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