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以“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為路徑,以品質塑魂、潛質賦能、體質強身、慧質筑基“四質工程”為抓手,全力推動巴中教育高質量發展,為華夏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培養更多優秀得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品質塑魂,彰顯課程思政主線
思政教育全覆蓋,充分利用班團會、校外實踐活動、紅色大講堂等上好思政課,做到思政教育全覆蓋。截至目前,全市學校補充專兼職思政教師529人,組建縣級思政名師工作室2個,開展思政教師培訓1698人次,完善縣級、鄉鎮、村(居)三級和部門、學校關工委組織455個。創新開展紅色思政教育做法被央視《焦點訪談》專題報道。紅色文化進校園,以“巴山紅”為主線,組織編寫《大愛巴中》系列青少年讀本,依托“青年大學習”“紅領巾學黨史·蜀少年樹初心”等主題網課平臺,充分發揮轄區紅色資源豐富得優勢,積極推進紅色文化進校園,開展青少年“四史”宣傳教育專題宣講70余場次,組織10余萬人次學生參加紅色研學活動。正品成格大討論,20余萬人次中小學生廣參加“讀書為什么”“黨史學什么”“接班做什么”討論會、辯論會和演講會,碰撞思想火花,筑牢理想信念。
二、潛質賦能,突出個性特色發展
打造特色學校,形成“一校一品”格局,2所學校開辦藝術高中、體育高中成效初顯,創建省級綠色學校2所、藝術特色學校8所、文明校園31所。建好用活基地,建成3個全市綜合實踐基地(營地)、30個縣級勞動實踐基地,指導200所學校建設相對固定得勞動教育基地,實現學生參加綜合實踐活動全覆蓋。啟動研學實踐中心營地建設,認定縣級勞動教育基地14個,128所學校建成校園勞動實踐園地。突出個性發展,設計“1+N”課后服務項目,組建各類學生社團,廣泛開展校園文化藝術活動,聚力學生特長發展,全市義務教育學校課后服務覆蓋率達百分百,教師參與率達93.6%,學生參與率達96.2%,實現中小學校和有需求得學生全覆蓋。
三、體質強身,促進運動減負同步
學生全員健體,嚴格落實“教會、勤練、常賽”一體化系統性教學方式,保證學生每天至少鍛煉一小時,2021年全市中考體育分值達到80分,“3+X”考試模式廣泛運用,成功舉辦2021年全市中小學生運動會,2000余名運動員參加比賽,“竹竿系列活動”榮獲華夏中小學陽光體育運動優秀案例。學校全面減負,扎實開展“雙減”工作,鐵拳治理校外培訓機構,開展專項治理以來,下達整改通知書27份,依法關停無證辦學機構52家、退還學生費用近290萬元。對全市40余所中小學校及10所校外培訓機構進行“五項管理”專項督察,發放調查問卷1500余份,反饋并整改問題38個。社會全民健身,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體育運動與青少年體質健康得良好氛圍,巴州區、恩陽區、南江縣教科體局被評為“2017-2020年度華夏群眾體育先進單位”。巴中輸送得優秀運動員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上斬獲金牌1枚、在2021年全運會跆拳道項目中斬獲女子67公斤級金牌1枚。
四、慧質筑基,夯實優質教育基礎
聚焦優質均衡,著力優化校點布局,探索推進學區化管理、集團化辦學、“校聯體”建設,通過以城帶鄉、以強帶弱、城鄉一體等方式,不斷提升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成效,實施學科聯盟、校際聯動、開放聯姻“三聯驅動”,首批城區12所優質學校與農村12所薄弱學校聯動互融。構建現代課堂,各校聚焦課堂實施,廣泛開展推門聽課、全員賽課、隨堂錄課活動,評選認定市級政府教學成果獎46項,推薦40項省政府成果獎,3名教師連續三年獲得全省青年教師風采大賽一等獎,3所學校“生態課堂”“美好教育”“七彩教育”課程初見成效。營造書香校園,廣泛開展“書香巴山·閱行閱美”全民閱讀活動。舉辦“學習新思想爭做接班人”主題閱讀專場交流會,全市10.5萬名學生、5900余名教師完成注冊,上傳筆記近8.3萬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