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有地產黑馬之稱的房企,出事了。
這家江西地頭蛇,在香港資本市場遭遇了“黑色星期一”——股價在短短兩小時之內暴跌了接近90%。
在如此強大的跌盤帶動下,整個香港地產股哀鴻遍野。
放個當天的K線,給大家感受一下。
這樣的跳水幅度,真是讓大A股嘆為觀止。
同步流出的有兩個消息。
首先是新力控股全員“腰斬式”降薪——
財聯社表示,這個消息已經得到了公司內部相關人士的證實,也就是說,公司進入困難時期,已經被坐實。
其次,是新力控股創始人血淚控訴自己遭遇“金融詐騙”的pdf文件。
關于這個文件,新力方面已經發聲明澄清不實,但不妨看一眼開頭的表述——
嗯,銷售額增長太快帶來的超高負債,這兩組公開數據,終歸是沒有大毛病的。
但如果我們梳理一下,會發現,對于整個行業而言,恒大事件已經成了一個轉折點。
在此之前,雖然有房企爆雷,但畢竟是零星小眾,而現在,大家對于行業的信心逐步坍塌,一夜塌樓的房企越來越多,從點到面,人人自危。
我們的評論區,開始越來越多地出現這樣的留言——
而準業主們的擔憂,已經具體到了某一個小區——
那么,對于購房者來說,到底什么樣子的房子,才能買得足夠安全呢?
第一道鐵律,還是“三道紅線”。
“三道紅線”在去年推出,初衷是防止信貸資源流入過度借貸的地產公司,推進房地產市場降負債、去杠桿的進程。
簡單點說,這個政策就是為了擠泡沫而生的。
其實,對于地產這種資本密集型行業來說,背負一定量債務是非常正常的,只要規模可控,各項回款順利,還債就不是大問題。
但“三道紅線”出臺之后,本來債臺高筑的房企們已經融資受限,再加上最近幾個月,各種調控政策壓頂,買房意愿降低,按揭放款變慢,慢慢地,連銷售回款也變成了大問題——
屋漏偏逢連夜雨。
雖然我們在《那些踩了紅線的房企,到底是怎么“降檔”的?》里面提到過,房企有各種各樣的財技去規避“三道紅線”,實現降檔。
但是,那些連財技都玩不溜的,明顯就是在這輪大逃殺中最危險的一群。
所以,從大概率上來說,踩線越少的,還是越安全。
不多說,貼個圖吧。
而這“三道紅線”也并非每條都是洪水猛獸。
從當下來看,和爆雷最相關的指標,是現金短債比。
現金短債比是企業在一定時期內貨幣資金同短期債務的比率,簡單點說,就是“馬上可以用來還債的錢”和“馬上要還的債”之間的比例,小于1就有資金鏈斷裂的風險。
然后,再看看上面這張圖,已經爆雷的泰禾集團、華夏幸福、藍光發展,現金短債比都在0.3以下,而恒大的現金短債比是0.67,也明顯低于同檔房企。
那些在這個指標上比恒大還要低的,得千萬小心。
當然,光看三道紅線,也是不太準確的。
因為“三道紅線”的監測對象是有息負債,所以,對于開發商來說,降檔方式之一,就是將債務調整為無息化。
房企有各種各樣的財技,去規避“三道紅線”,成為“合規房企”。
但是,表外的龐大資金鴨梨,照樣可以把公司拖到搖搖欲墜。
所以,還要再關心幾個典型的指標。
1、 應付票據/應付賬款
簡單點說,就是用更多的商票,拉更長的賬期,去擠占上游供應商的錢——
2、 永續債
之前也說過,永續債是不計入負債的,用來補償“彈藥”,沒有報表上的負擔。
但永續債有個挺大的bug,暗藏一個特殊的利率跳升機制,假如后期處理不當會反噬歸母利潤。
3、 明股實債
這個其實蠻難判斷的。
總得來說,在“明股實債”模式里,少數股東享受固定收益,所以,收益分配時少數股東損益比例,和少數股東的權益比例,將在報表上發生錯配。
直接貼一個興業證券的結論吧。
但是!這些方式都沒有真正消除原本的債務鴨梨。
而且,其實監管也已經看到這方面的問題了。
六月底,是曾經有過這樣的消息的:
以這次調控的堅定程度,關于房企商票、永續債、明股實債這些表外負債的監管,只是遲到,并不會真正缺席。
而表外負債的影響有多大呢?
有消息顯示,一次壓力測試中,標普將占總股本30%以上的少數股東權益重新歸類為短期債務,結果近四分之一開發商面臨評級下調壓力。
所以……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罷了。
此外,還想說幾句。
目前真正爆雷的幾家公司,全都是民營房企。
如果從國進民退的論調中抽離,客觀去看待這個問題的話,這種現象大概是因為——房地產是資金密集型行業。
相比國企來說,民營房企本來就難以受到銀行渠道的偏愛,在債券評級市場,也天然存在劣勢。
所以,在面臨相同的鴨梨時,民企的融資渠道更窄,融資成本更高,塌樓的可能性也就更大。
而且,一旦真正出現風險,國企背后的“接盤俠”,實力也更加強大一些。
所以,從概率上,買國企的房子更安全——就算資金鏈斷裂停工爛尾了,也還能期待一下被轉手盤活。
最后,如果你不幸“踩雷”,買的房子已經爆雷,接下來該怎么辦呢?
個人認為,也不至于真的血本無歸。
就在前幾天,爆雷一年多的大民企海航集團,終于公布了它的重組計劃——
整個公司被拆分成機場板塊、航空板塊、金融板塊與商業板塊四個獨立板塊,獨立運營,各自回歸主業健康發展。
我看了一下接盤方,除了海航機場業務被海南國資委接盤之外,航空板塊也確定被民企方大集團接手。
而老股東團隊及慈航基金會在海航集團及成員企業權益將全部清零,不再擁有相關股權。
海航和當下的房企類似,都屬于冒進投資之后杠桿斷裂,經營遇到困難。而海航也算是個巨無霸企業,體量和恒大類似。最終,也能妥善處理。
而這次房企面臨的困難基本屬于調控之下的“主動擠泡沫”,面對可能出現的危機,一定有過類似的壓力測試。而每個全國性房企后面,牽涉的都是幾萬甚至幾十萬家庭——
我傾向于相信,大部分都是能夠平安解困的。
當然,會有不可估量的時間成本。
但這并不是要告訴你,當下那些為了回籠資金,拼命打折的房子可以買。
畢竟,對于一個普普通通的買房者來說,這種需要賠上六個錢包和幾十年貸款去“賭”多幾個點,幾十個點利潤的事情,能避免,就盡量避免。
一旦賭輸了,老板們只是把公司輸掉,自己還可以拿著大額分紅瀟灑下半生,而你,輸掉的可能是大半個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