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我的生日。小時候家里人很少給我過生日,所以長大之后一直覺得,一定要收很多禮物,和很多朋友吃喝玩樂,持續慶祝一個月,才算過生日。
年紀大了之后,只覺得無趣。
之前讀過一篇文章,說人真正成熟了之后根本不會在意那些「固定模式」,比如過生日非得跟一群人吹蠟燭吃蛋糕,旅行就一定得去有名的景點,看電影一定要買爆米花……不在意「什么事必須要怎樣做」之后,能體會到前所未有的輕松感。
有人會說,這是一種生活的儀式感。Nonono,建立儀式感的前提是你會享受這個儀式感,如果根本不喜歡,甚至覺得疲憊厭倦,這就是一種束縛,而非所謂的儀式感。
以前聽小S在節目里講過,她和大S都非常討厭辦生日趴,可是老公又非常喜歡給她們“驚喜”,小S每次都很頭痛,大S干脆就不出席,生日趴主角消失令現場相當尷尬。
當時覺得有點夸張,現在特別理解這種感受,有時候為了加入熱鬧反而會覺得孤單,有時候為了面子上過得去忍受做反感的事,這種時刻都令人厭煩。
做人蕞重要的是開心。就算是別人的好意,也要在自己開心的前提下才接受,沒必要強顏歡笑哄別人開心。所以只做自己喜歡的事,無論在哪一天。
更何況,現在似乎所有節日紀念日,大家都在盲目地慶祝和購買,所以每個日子又有什么區別呢?無非就是花錢,然后告訴自己「我很快樂」。
我認為,節日紀念日的意義不應只局限于此,更應該是自省。比如教師節,不知怎么成了老師收禮的日子,沒有人在反省自己有沒有好教書育人;比如父親節母親節,全網都在發些「歌頌父母多辛苦」的水文,又有多少父母會反省自己合不合格,配不配過這個節日?
那么生日呢,也同樣該好好想想這一年做沒做過愧事?有沒有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我可以很坦然地說:我沒做過愧對別人的事,也一直在努力成為更好的人。長了一歲,今天的我和明天的我不會有天壤之差,但改變往往都是悄無聲息的。一天一天的累積,總會發生質的飛躍。
在這一年里,我蕞大的收獲可能是扔掉了很多東西,很多實體和心靈上的垃圾。在不斷清空自己之后,更能清晰地發現自己需要什么,果斷地決定增加什么減少什么,與哪些人交往與哪些人絕交。不糾結,是一種非常非常爽的狀態。
我不再是「不敢開始,害怕結束」的人,也不再為任何人傷心,因為不值得。《朗讀者》中有一句臺詞,我非常喜歡:「當我們敞開心扉時,我們合二為一。當我們沉浸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當我們消失時,你在我心里,我在你心里。這之后,我是我,你是你。」關系開始不必猶豫,關系結束不必拖沓。
我不再在乎皺紋多了幾條,衰老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沒必要浪費時間金錢與它作對。我拒絕整容,因為沒什么能跟自然的美相比。我在意外表,但更在乎內心是不是變得安穩與堅定。
我終于實現了變胖的夢想,體重已經接近100,可見沒什么事是不可改變的。雖然我還要努力適應衣服穿不進去的感覺,但我的目標是110。不過即便衣服都穿不進去,我也不再亂買,以前被說是購物狂,但現在真的可以做到一件都不買。
雖然有很多改變,但有些東西依舊沒有變。比如我并沒有因為年紀的增長變得圓滑世故,我依然討厭自以為是、急功近利的人,我依然會遠離陰陽怪氣、心胸狹窄的人,我依然鄙視庸俗與諂媚,我依然痛恨自私、沒有責任感的行為,遇到挑釁者我一定會懟到他吐血。我想這些大概永遠都不會變。
還有一些事我沒有做到,比如我還沒有做到「不為上一秒而牽掛,不為下一秒而擔憂」,我還不能直面我所有的傷痛。人們常常誤以為別人比自己幸福,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疾病,需要自己去慢慢醫治,誰也幫不了誰。
努力做一個「情緒穩定的中年人」,并不是壓抑自我,而是接納自我。當現實的自我與理想的自我有出入時,也能平靜地接受。
人們也常常會妄自菲薄,認為自己作為一個普通人什么也改變不了,只能聽天由命。但其實,改變自己就是在改變世界,因為每個人都是世界的一部分。你變得更好了,世界也在變好。我從來不會小覷自己的力量,再渺小也是一種力量。
「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識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它。」我做不成英雄,但也絕不做認不清真相而沾沾自喜的傻子,或尖酸刻薄怨氣滿腹的喪狗。
以上是生日之際的自省,也是我認為的生日的意義。我極討厭的一種說法是自己的生日是母親的受難日,這是典型的親情捆綁。為什么過生日要背上對不起母親的枷鎖?我不會感謝我媽在這一天生了我,因為這是她的選擇,她必須承受,但我卻沒有選擇,所以這是我受難的開始。
我只感謝我自己,絕望的時候我沒有放棄自己,受傷的時候自己陪伴自己,面對世俗的偏見,我依然堅持自己的信念。余生,不需要誰指教,只要好好愛自己。
*聲明:文字內容來自互聯網,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和截圖,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如有侵權請聯系告知,謝謝
*個人微信公眾號:冷漠姑媽趙順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