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你會認為,1歲時候的你和30歲時候的你,依然是同一個人,你是容貌,形體,甚至每一個細胞都完全不一樣,你為什么還是那個你?這不僅僅是一個生物學或者心理學問題,這也是一個哲學問題,看完今天的內容,你會得到一個完全不同的答案。
前段時間在直播里面,有人問到了關于古希臘哲學家巴門尼德的“存在論”應該如何理解,尤其是那四句話:存在者存在,非存在者不存在;存在者不存在,非存在者存在。這句話看起來非常奇怪,今天我專門做一期視頻來聊聊,古希臘這位非常重要的哲學家:巴門尼德。
今天的內容非常有價值,也非常燒腦,請大家耐心看完。
之前我講過,古希臘哲學大概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前蘇格拉底時期,蘇格拉底時期和后蘇格拉底時期。在古希臘前蘇格拉底時期,主要是以“本體論”哲學為主,對宇宙的本原的探討,這一時期涌現了很多著名的哲學家,比如米利都學派的三位哲學家泰勒斯、阿拉克西美尼、阿拉克西曼尼;比如提出“數本原論”的數學家和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比如提出“火本原論”的赫拉克利特。
還有就是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古希臘愛麗亞學派的創始人:巴門尼德。他是前蘇格拉底時期蕞重要的哲學家之一,他提出了一個哲學概念,影響至今,這個概念就是:存在。巴門尼德說“存在是世界的本原”。存在也可以理解為實體或者真實,它表示世界本原的一個概念,但是它不是抽象的原則,而是在時間和空間中的一種實在,這個怎么理解呢?理解了這個概念,對理解西方哲學的起源都非常重要。
我們從他為什么提出這個概念講起,這就要講到巴門尼德的老師,愛麗亞學派的鼻祖和先驅:克塞諾芬尼,他出生于公元前565年,大概和我國古代思想家老子是同時代的人。克塞諾芬尼是一位哲學家也是一位詩人,是他第壹個提出:是人創造了神 ,而不是神創造了人的古希臘哲學家。克塞諾芬尼發現,當時古希臘神話《赫西俄德》和《荷馬詩篇》中表現出來的神,并不像我們傳統意義上認為的“完美的形象”,而是充滿了人性的丑惡。
荷馬和赫西俄德把人的丑惡的一面,加到各種神的身上,比如他們和普通人一樣會做壞事,偷盜、欺詐,甚至還會相互爭斗等等,這些都是人的一些特性,而且還是人性中惡的一面。所以,克塞諾芬尼說,人們只是模仿了自己的樣子塑造了神的樣子,而且還去崇拜自己塑造的神,還認為神創造和主導了這個世界,這顯然是非常荒謬的。所以他指出:是人創造了神,而不是神創造了人。
當然,克塞諾芬尼只是批判了希臘人對神的傳統看法,他并沒有否定神的存在。他仍然承認有神,不過不是多神,而是只有一個神。這個神在形體和心靈上都不像人,它根本不動,但能看,能聽,也能知。它甚至能用心靈的思想力使萬物活動。這樣,克塞諾芬尼就提出了一個全新的神的觀念。克塞諾芬尼轉變了人們對神的觀念,用不變的“一神”取代了多變“多神”,而更重要的是,克塞諾芬尼用永恒不變的“一”來替代了世界復雜多變的“多”。
在此基礎上,克塞諾芬尼的學生巴門尼德,繼承和發揚了老師的觀點,將這個“一”抽象成為“存在”, 認為存在是永恒的,是連續不可分的,存在是不動的,是真實的,可以被思想,但不可以被感官所感知,巴門尼德在《論自然》里面說:“世間的一切變化都是幻象,只有真實是永恒不變的,人們不可能憑感官來認識真實”,實際上,巴門尼德區分了:表象和實體,而實體就是表象背后那個真是的存在,是我們可以思想,但無法直接感知的。這種思想對后來柏拉圖提出的“理念論”打下了基礎,甚至近現代大哲學家康德所提出的“物自體”的概念,都可以追溯到巴門尼德的“存在”。
那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巴門尼德是如何闡述自己的觀點的呢?巴門尼德是在他的哲學詩里面,借用正義女神之口,提出了真理之路和意見之路的區分,意見之路就是人們感知的表象,而真理之路才是發現是表象背后的本質和真理之路,真理和意見是古希臘哲學的一對重要概念,這不僅是兩種認識能力,更是理智和感覺的區分,而且是與這兩種認識能力相對應的兩種對象的區分:真理和意見。真實是圓滿的,不可動搖的中心,巴門尼德用光明和黑暗兩個領域來比喻真理和意見的對象,這和柏拉圖的“洞穴比喻”其實是非常類似的。
那什么是真理的對象呢?我們如何才能把握真理呢?巴門尼德提出了“存在”,英文是“being”,也就是be動詞“是”的現在分詞形式,從簡單來理解,是“一直都是”的那個東西,就是存在,這個非常抽象,什么是“一直都是”。我舉一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有一個著名的悖論是“忒休斯悖論”,大概說是的如果一條木船上木板,逐漸被替換,然后這條船的木板被完全替換之后,這條船還是原來那條船嗎?從直覺上,我們當然認為還是那條船,但是為什么我們會這么認為呢?
這個問題就像問,1歲時候的你和60歲時候的你,還是同一個你的嗎?當然還是,為什么還是你呢?因為你是一個實體,你這個實體沒有變,這個忒休斯之船也是一個實體,所以,即便是船上的所有木板都換掉了,也只是船的質料改變了,而這條船的實體是沒有改變的,所以,忒休斯之船其實是一直都存在,這就是“一直都存在”,也就是存在。
同樣的道理,你從1歲到60歲,一直都還是那個你,形態雖然變化了,你體內的細胞更新換代了無數次,你的體型面貌也大相徑庭了,但你還是那個你,因為你的實體沒有變,而這個實體就是存在,就是保證你一直還是那個你的東西。大家暫停理解一下。
我們接著往前走,其實,巴門尼德的貢獻,不僅僅提出了“存在”這個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他還提出了一個邏輯形式,或者說他創造了一種遵循邏輯的形而上學傳統,影響了此后西方哲學幾千年,那這個邏輯是什么呢?這就要說到那句著名的:存在者存在,非存在者不存在;存在者不存在,非存在者存在。這幾句話看起來非常奇怪,這其實是巴門尼德提出區分事物的兩條路,一條是真理之路,一條是意見之路。
先看第壹句:存在者存在,非存在者不存在。這兩句其實同意反復,意思是說:存在的東西不會變得不存在,不存在的東西也不可能變成存在,這一句類似于形式邏輯的“同一律”,也就是:A=A,任何東西一定是它本身。這里巴門尼德是說,存在是不會改變的,是確定真實的,這才是真理之路。
第二句:存在者不存在,非存在者存在。就是第壹句的否定形式,也是謬誤的意見,意思是說,存在的東西會變得不存在;而不存在的東西也會變得存在。其實這兩句都體現了巴門尼德認為,實體是不變的,存在和非存在之間不會相互轉化,存在就是存在,非存在就是非存在。
這兩句話感覺有點像廢話,但是它非常重要,因為它確定了一種按照這種邏輯展開的形而上學傳統,或者說,如果要進行哲學思考,那就必須按照這樣的邏輯,這是邏輯思考的基本,在邏輯學上有三個基本的形式邏輯:同一律、矛盾論和排中律。同一律就是剛才說的A=A,任何東西一定是它自身。矛盾率就是A≠-A,任何東西都不是非它本身;排中律,也就是A或者非A必有其一,任何東西或者是它本身或者不是它本身,沒有中間的可能,這是排中律。這三種形式邏輯內容可以非常豐富,這里就不展開了。
蕞后,我們再來看看巴門尼德提出的“存在論”的另外一個重要的背景,巴門尼德說存在就是一,存在是永恒不變的這種思想,其實和當時赫拉克利特的“萬物流變”的思想是相對的,在巴門尼德之前,赫拉克利特提出了“火是萬物的本原”,“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等觀點,他認為世間萬物都是流變的,會相互轉化。
赫拉克利特認為,萬物都因為火而毀滅,化為灰燼,而新的生命又會從灰燼中新生,萬物復歸于火,也生成于火,萬物都是在這樣的循環中流變,所以,在赫拉克利特的思想里面,存在者也可以不存在,而不存在者也會存在,它們只是兩種會相互轉化的不同狀態,而巴門尼德駁斥了這種說法,他認為赫拉克利特混淆了表象和實體,也沒有區分真理和意見。萬物生生滅滅只是表象,而實體是不會改變的,所以他提出了“存在才是世界的本原”,存在是“一”,是不生不滅的,是連續不可分割的,是完滿的。
存在就是現象背后的真實,也就是紛繁變化的表象世界背后的永恒的實體,這是古希臘第壹次把“表象”和“實體”區分開來。羅素說,巴門尼德的真正貢獻在于,他創造了一個哲學、神學和心理學等領域公用的一個基本概念:實體,而且還創造了一種遵循邏輯的形而上學傳統,影響了西方哲學幾千年,直到黑格爾。實體盡管這個詞不是他創造的,但是他的思想里面包括了這個概念,意思是不同變化狀態的本體。甚至后來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就是圍繞這個概念展開的,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也可以稱之為存在論或者實體哲學。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這些,今天的內容非常豐富,其中存在和實體是核心內容,大家如果有疑問可以多看幾次,或者留言討論。好了,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小播讀書,我們下一篇文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