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家里有兩個孩子,肯定就會有爭吵。
父母應該把重點放在老大的身上,不要放在護小的身上。
——鹿媽
作者 | 楓子
上周,在堂姐家看到這樣的一幕。
6歲的姐姐在一旁擺弄著自己的洋娃娃,玩的不亦樂乎。
這時,3歲的弟弟跑過來,伸手就想搶姐姐的玩具,卻被姐姐一把推開了。
弟弟一個趔趄,差點摔倒,便直接躺在地上哇哇大哭。
堂姐跑過來抱起弟弟,就批評姐姐:
“怎么做姐姐的?弟弟還小,你就不能讓他一下嗎?”
弟弟哭得更兇了,喊道:“姐姐不讓我玩!”
堂姐好說歹說,姐姐就是不愿讓出洋娃娃,堂姐的耐心一點點被磨滅,罵到:“怎么這么不懂事?”
伸手就把洋娃娃搶給了弟弟,姐姐頓時紅了眼,哭著跑進了房間......
二胎家庭,老大總被要求謙讓:“你是哥哥/姐姐,要讓著弟弟/妹妹。”
這句話有錯嗎?
在我們傳統的觀念里,老大就應該讓著老二,老大就應該保護老二。
殊不知,那個被要求懂事,忍讓的孩子,內心有多難過。
不愿“讓”的背后,是愛的極度匱乏
談及父母普遍偏愛二寶這件事上,陳銘有句話說得好:
“老大再大,也只是個孩子啊!”
深以為然。
在網上看到一個故事,一個小女孩10歲了,還三番兩次地尿褲子,嚷嚷著要喝奶,吵著要和父母一起睡,每天纏著媽媽要抱抱……
父母一開始以為女孩是故意添亂,后來才發現孩子是在尋求關注。
原來,媽媽天天抱著弟弟,再也沒空輔導她作業,沒空陪她玩,甚至,沒空去接她放學。
每天晚上,她等著媽媽哄睡弟弟后給她講故事,卻沒有一次等到媽媽。
父母總是圍著弟弟轉,在邊上的她,覺得自己似乎成了多余的人。
其實,她不過是向往,擁有媽媽和弟弟那樣親密的聯結,所以無意識地退回到了小寶寶狀態。
而這就是心理學上的“退行現象”:是一種自我用來防止焦慮的防御機制。
身邊不少媽媽都說,有了老二之后,老大好像更作妖了。
比如,明明已經獨立的大寶,變得麻煩起來,不愿自己穿衣,吃飯,睡覺。
比如原本乖巧的大寶,開始動不動就鬧脾氣,哭著要抱抱,總是黏住媽媽。
這是怎么回事呢?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
“家中的老大,都經歷過一段“獨生子”時期,但隨著后邊孩子的出生,他必須和別人一同分享父母的愛,這樣的改變會對他產生很大的影響。”
對老大來說,老二就是來搶奪父母的愛的。
朋友也曾憤憤地吐槽:
“從8歲到18歲,我再也不是父母的掌心寶。‘你是姐姐,要讓著弟弟’這句話聽到我耳朵起繭,先是父母的愛被分割,然后是玩具、吃的、用的,方方面面,無孔不入。”
只要她開口說不,大家就指著她不懂事,可是又有誰看到了她的需求,她的渴望?
難過的是,所有人只看到了弟弟的小。
美國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把孩子們對父母的關愛需求,生動的比喻成蓄杯,每個孩子都拿著自己的杯子,希望父母蓄滿安全感和愛。
家有二胎,父母不要忘了給老大的杯子盛滿愛,只有讓老大明白,自己的愛不會被老二奪走。
他才會從心底里接受老二,主動讓著老二。
父母要知道,孩子只能通過愛,去學會愛的方式。
父母偏心,傷害的是兩個孩子
知乎有個問題:“姐姐要讓著弟弟”的教育方式會產生什么影響?
有位網友是這樣說的:
“我有一個妹妹,特別霸道,每次我想教訓一下她,她就跑去告狀,爸爸每次不管事實真相,就來教訓我。
即便爸爸親眼看到了妹妹先招惹的我,也會袒護道‘你是姐姐,讓著一下妹妹有什么關系,她下手能有多重’?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妹妹調皮,把米灑的一廚房都是,但爸爸回來罵的卻是我,因為‘誰叫你不看住妹妹’!
我瞬間明白,在爸爸這里,沒有道理可講,沒有公平可言,我永遠是錯的一方。”
一句你是姐姐,她被妹妹欺負,被爸爸無視,受盡委屈。
她也曾經無數次懷疑自己不是親生的,爸爸的“不公平”對待,成了她記憶深處不可觸碰的痛。
而她的妹妹,因為爸爸的偏愛和縱容,愈發的囂張跋扈。
家人可以因為她小而處處忍讓,但社會不會格外謙讓她。
妹妹嬌縱的性格,讓她在人際交往和工作中四處碰壁,后來索性回家當起了啃老族,整天無所事事,就知道抱怨父母,推卸責任。
看完唏噓不已,因為父母的偏愛,最終傷害了兩個孩子。
父母以為‘以大讓小’,就可以換來手足間的和平相處。
但事實卻是,小的更放縱任性,大的更委屈難過,手足之間也愈發的疏離冷漠。
臺灣短片《長不大的弟弟》中,姐姐無數次在想:為什么我要當姐姐,為什么當姐姐什么事都要讓著弟弟?
每次看電視有分歧時,被迫做出讓步的永遠是她。
弟弟在她作業本上亂畫,媽媽說:“你是姐姐,就原諒弟弟好不好?”
每一次吵架,她哪怕滿腹委屈,卻不得不被迫當個懂事的姐姐,而弟弟卻可以當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小孩。
多年以后,姐姐和弟弟長大成人,但是卻沒有變成更好的家人。
姐姐說:“我們沒有交集,我們變得很有禮貌,連打擾對方都不太好意思。”
彈幕里網友評論道:
感同身受,我和我弟現在比陌生人還陌生。
一樣樣的,越來越無話可說了。
我和我妹現在已經老死不相往來了......
因為父母的偏袒,本該相濡以沫兄弟姐妹,卻隔閡越來越大,漸行漸遠。
真是令人遺憾又心酸。
愛和看見
是緩解矛盾的最好良藥
謝楠曾在微博上分享過一件事,有一次,家里來了很多親戚,但都圍著弟弟,從而忽視了沙發上的哥哥。
當弟弟大哭,謝楠準備去喂奶時,哥哥卻拿著繪本拉住她說:“媽媽,你能不能給我講個故事?”
透過孩子的眼睛,她看到了老大心里的不安和委屈。于是在二寶大哭的背景中,她給哥哥讀完了故事。
然后謝楠對老大說:“下次再碰上弟弟餓了,先讓他喝奶好不好?”哥哥爽口地答應了。
父母只有先接納老大的情緒,老大才能學會接納老二。
如果不可避免地發生沖突,父母也不要著急干預,讓孩子自己先處理。
美國著名兒科教授布雷澤爾頓曾說:
“二孩關系中,競爭,沖突,與溫情并存。
某種程度上,二孩關系并不是父母能掌控的,但是父母是有選擇的。”
孩子發生沖突時,解決問題的方法千千萬萬,從來不是只有一個“大的要讓小的”。
胡可曾經也常教育大兒子“你是老大,要保護弟弟,讓著弟弟”,她希望通過老大的妥協,來息事寧人。
結果呢?哥哥變本加厲地欺負弟弟,有一次,更是狠狠地掐了一下弟弟,說:“我現在這么慘,都是被你害的。”
之后的好幾天,胡可一直反省自己的教育。直到有一天,她看到了這樣的一幕。
哥哥搶了弟弟的玩具,弟弟哇的一下就哭了,但弟弟發現媽媽沒有過來做他的“靠山”,便轉頭找別的玩具了。
哥哥在邊上看著,最后竟主動把玩具還給了弟弟。
胡可這才意識到,孩子有矛盾時,應該讓他們自己去想辦法。
大人越干涉,孩子間的矛盾越激烈。
給孩子多一點的時間和空間,孩子們自會找到和平相處的一個平衡點。
給孩子多一點的理解和擁抱,我們才能看到孩子間相護,相爰,相伴的溫馨畫面。
曾看到一個視頻,姐姐和妹妹差幾歲,日常就是各種干架。
一個玩具,一件小事,甚至一句話,都可能引起姐妹倆的爭執。
但暴風雨來的快去的也快。
前一秒,姐妹倆還梗著脖子說“我討厭你,再也不和你玩了”,下一秒兩個人又歡快地玩在一起了。
爸媽不在家時,姐姐還會努力照顧妹妹,喂妹妹吃飯,幫妹妹提褲子。
每天,姐姐上學去了,妹妹在家就總問姐姐什么時候放學,姐姐一回到家,妹妹就會給姐姐一個大大的擁抱和親吻。
她們吵過鬧過,卻依舊最愛對方。
這樣深厚的姐妹之情,靠的從來不是“以大讓小”,而是父母默默的引導和付出。
每次姐妹打架,父母從不偏袒一方,而是讓她們自己消化矛盾。
平日里,父母總是對姐姐說:“爸爸媽媽好愛你,現在又多了個妹妹來愛你,你要好好保護她呦。”
對妹妹說:“姐姐照顧你不容易,你要尊敬姐姐,聽姐姐話。”
教會孩子相愛,才能把血緣化為陪伴的紐帶,彼此相扶,越走越遠。
愿每一對手足,都能相伴走過世間悲歡,書寫幸福時光。